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70期
2014-05-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人間問路
  大地保母
  疾風勁草
  特別報導
  天涯共此情
  助人線上
  發現歡喜
  同個屋簷下
  出版書訊.慈濟道侶叢書
  生命的禮物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0期
  一生中最幸運的好事
◎撰文‧潘瑜華

▍臺北 ▍

得聞佛法,無限歡喜,更感恩曾扶持我的「善知識」,
成就我長養慈悲心,溫暖更多人。
 
車禍肇事者逃逸,讓受傷的阿宏承受考驗,但他努力復健;他不僅連續三年來參加慈濟浴佛,並發願成為志工,關渡園區志工齊聲讚歎。(攝影/蕭嘉明)

綿綿雨勢中,看著身形壯碩的阿宏下車,一步一步移動,終於走到慈濟關渡志業園區佛堂的浴佛臺前,我不禁紅了眼眶。短短一段距離,他走得額頭冒汗;背後的心路歷程及復健過程,更是一條血淚斑斑、好艱辛的路。

三年前,我與師姊們一起家訪新關懷戶。走入陰暗公寓,阿嬤竟跪下來感念志工的到來,客廳邊,阿公臥病在床,僅能點頭、眨眼,家中唯一的支柱、兒子阿宏,正在加護病房搶救中……一場肇事逃逸的車禍,造成一家幾乎全毀,生活困頓;阿嬤白天打零工,同時要照料中風癱瘓的老伴及年僅五歲的孫女,還不時照顧、鼓勵喪志的兒子,心力交瘁……

我們持續陪伴,去年浴佛阿宏還坐著輪椅前來,今年看到他能站起來走路,我開心地忍住淚,一來欣慰阿宏的復健漸入佳境,二是他們的心靈富足了。浴佛這天,阿宏親口告訴我們,他也要像媽媽一樣,成為慈濟的環保志工,開始接受見習培訓。

幾年來,走入一個個案家生命中,看著他們漸漸轉念,走出陰霾,我也為病苦或心苦的他們,對生活不屈不撓、不放棄的心念而感動。見苦知福,也影響了我,不僅要把愛心向外伸展,同時關心周遭的人,不要以苛責、或有壓力的處事態度來要求自己及別人,多學習「寬以待人」,那麼生命的大河就顯得溫暖,並滋潤到每個與我們有緣的人心裏。

浴佛為了尋親

未入慈濟前,第一回浴佛,是在中壢一處佛寺。「這是寺內的大日子,會有很多法師前來。」好友的姊姊在此出家,好友好意提醒我與先生,可以藉此找一找失聯多年、同樣出家的夫家姊姊。

婚後,常聽婆婆流淚訴說,想念三十多年前出家的女兒。當時由於對佛教不了解、公公極力反對,讓摯愛的女兒選擇離家出走。

我思忖,若在佛門的大日子,不期然遇見姊姊,讓婆婆了卻多年來的心願該多好;所以每到浴佛節,就會拉著先生跑遍南北各道場;雖然直到公公往生,仍未能尋獲姊姊的音訊,但這念頭竟成為我深入了解佛法的因緣。

為能多接觸佛法,二○○七年我加入慈濟委員培訓受證,積極參加志工服務。婆婆不安地向先生說出擔心:「會不會哪天像你姊姊一樣去出家?」或三番兩次問我是否要吃長齋?營養是否不夠?我的答案都很堅定:「吃素不會影響健康,您看我不是吃得身體壯壯呢?」我也邀請先生參加慈濟活動,讓他理解慈濟是以出世精神來做入世的助人工作。

我明白婆家的心情,因此堅守為人妻、為人媳婦的本分事,這幾年婆婆終於不再疑慮。我更感恩先生當我的「補位」陪伴婆婆,讓我在假日能出門做慈濟事,無後顧之憂。

感恩生命跌撞

今年起,我開始「晨鐘起,薰法香」;方知起心動念,無不是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一念心。我反省自己以前參與志工活動僅止於事相,其實最重要是修養心性,完全放下,才能感受到做志工時「心寬念純」的快樂。

日日薰法香後,我也發了好願──既然身在慈濟,也服務於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更要「職志合一」,把慈濟助人精神融入生活中,以具體行動付出,帶動善的影響力。

今年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浴佛大典前,突然下起雨,十餘分鐘後雨停,夕陽餘暉四射;場中會眾身穿深藍、純白、淺綠等不同顏色的上衣排列出圓形,呈現八大行星、大千世界、飛天菩薩等涵義,兩萬餘人眾志成城,令人感動。

站在臺階上,眺望莊嚴隊伍所排成的圖形,不禁熱血澎湃,有著「得聞佛法」的歡喜。自小媽媽早逝,成長過程中跌跌撞撞,走入慈濟做人間事,才漸漸改變孤僻害羞的個性;此刻我感恩曾扶持我的朋友或逆增上緣的「善知識」,無一不是成就我長養慈悲心,修行於菩薩道上。

「只要您發心立願,您就是歷史見證者、祥和人間的推手,您就是宇宙間最美的星星,為人間帶來溫暖光明。」司儀引導眾人透過「浴佛」表達對佛陀的尊重,在法喜充滿中洗滌心靈塵埃,讓德香、法水清流留駐在心底。

能參與這場盛會,此生得聞佛法德香,真是我一生中最幸運的好事!

 

母親早逝的潘瑜華(左),將婆婆當成自己的媽媽,二○○七年底受證慈濟委員,婆婆張朱錦榮一起來分享喜悅。(相片提供/潘瑜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