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 安穩最大利,知足最大富

4.23《農三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日日精進於心靈道場。
一念心正,安穩知足
慈濟自一九六六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創立以來,已走過四十八個年頭;近日,全球約有一千六百位慈濟人返回精舍,參與朝山、繞佛繞法,共度此紀念日。
清晨大眾朝山、繞佛繞法,聲聲合齊、步步虔誠。上人於晨語開示,慈濟於克難中創立,感恩眾人用心、用愛、用時間、用精神、用體力、用金錢,「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成就了扶助貧病、救拔身心之苦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馬來西亞曾連鳳師姊投入慈濟多年,經常訪視、救助貧苦,但仍心存「無明尺」,回家會與先生計較「我長你短」,生活並不快樂。一日晨起「薰法香」,聽上人開示「人有二十難」其中「被辱不瞋難」,遂起懺悔心、放下無明尺,不再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開始將心念專注於法,精進勤修。
早會時間,上人以此教示:「人知安穩最為大利,人知滿足最為大富;心知足就安穩,提起感恩心,即能克服人間的『二十難』。」
上人說明,「菩提大道」只在「一念心正」,聽聞佛法,要調整過去偏差的心念與煩惱,則「身心善行慧命永續」;就如慈濟的慧命從四十八年邁入四十九年,不斷延續。
「人生平安穩定,最幸福、最有利益。」上人勉眾,用知足、感恩心行菩提道,心寬少欲,步步精進、時時用心,慧命即能不斷延續。
廣傳善法,平等接引
四十八年前在普明寺創立慈濟時,空間窄小、人數稀少;而今每到慈濟周年慶,上人欣見各國慈濟人陸續歸來,「每一位都是大愛種子的播種者,都是就地耕耘福田的人間菩薩。」
慈濟人所在的國家,有的如人間天堂般,生活富裕舒適;有的則貧苦匱乏,或是貧富懸殊,居民生活苦難。上人說,在富有的國家,難免也有人心不調的現象,或是貧病無助,或因無常意外而受苦;慈濟人予以身心照顧、以愛傳法,即使在普遍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國度,也能讓當地人士肯定、重視佛教。
在居民普遍貧窮的非洲國家,困苦克難的環境裏,慈濟人更加用心耕耘福田。就如南非慈濟人在社區舉辦愛灑活動,儘管場地簡陋、露天無遮蔽,但上人讚歎:「人心知足,故能打開心門接受法,心靈輕安自在。」
媒體報導,伊朗一名二十多歲男子,七年前於鬥毆中殺死恩師的兒子,被判死刑;依照當地法規,犯人站上絞刑臺後,將由被害人親屬踢掉犯人腳下的椅子。但執刑當天,被害人母親只是上前打了犯人一巴掌,即解下他身上的絞刑套索,放他一條生路。
被害人母親對眾訴說,愛子橫死後她痛不欲生,難以原諒殺子兇手;後來夢到死去的兒子面容祥和地對她說,他在一個很美好的地方,因此決定原諒兇手,放下仇恨。
「瞋怒、仇恨等負面情緒,就像高牆禁錮了心靈;血債血償的仇怨,和放下原諒的決定,只在一念之間。」上人引述此新聞,期許慈濟人廣傳佛法,讓人人有機會接觸善法,調伏心緒與想法;人心普遍淨化,社會即能平安祥和。傳承善法,調和人心,人間才有希望。
心中有法,行能如法
藥師法會,全球共計二十個國家地區,超過一萬九千人透過網路視訊與精舍同步禮拜精進。上人欣見眾人一心虔誠,沐浴在法流中。
「回想四十八年前從無而有,慈濟人從少到多,如今擴大到近五十個國家地區有慈濟聯絡點,救助苦難的腳步踏上八十多個國家地區,其中有許許多多值得感恩的人與事。」
上人教眾感念「四重恩」──感恩父母給予生命與身體,以及撫養之恩;感恩師長教導、三寶恩澤,才能接受佛法教育,進而廣傳佛法、與眾人結好緣;感恩天地之間地、水、火、風四大調和,生活祥和平安;感恩眾生心志合一,為天地間的苦難人付出。
人間苦難多,佛陀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首言「苦」諦。上人指出:「『苦』是由種種無明煩惱聚『集』,以致無明造業、動亂釀禍;佛陀詳細分析道理,期許人人『滅』除煩惱、斷除疑惑,用心行走菩提大直『道』。」
上人表示,天地萬法歸於自然,因人類起心動念,「有為」合成。「無生無滅、無形無相的真諦是『無為法』,一切法空而無相;因緣會合、由人運用無為法合成一切世間事物,就成為『有為法』,各形各色、各有名相。若心念向善,又知萬物終歸於『空』,就不再起計較心,而能以感恩、尊重、愛待人。」
佛法不只能救濟人間苦難,還能解析生命從何而來,天地宇宙之間為何四大不調。上人指出:「仔細分析各種苦難、災禍,都歸因於人心不調;若能將佛法普遍推動,帶動人人『心中有法、行中如法』,就能讓天地四大調和。」
上人由衷感恩慈濟志工「八法同行」──除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還有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與社區志工,每一個法印都身體力行。
「人群就是修行道場,你我有緣在此生相聚,希望所結的是生生世世的法緣。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日日精進於心靈道場──從初發心的一念間,通達佛境。」
道心堅定,一路緊跟
慈濟四十八周年「薰法入心,行法固道心」溫馨座談,上人感於座中多位資深慈濟人,道心堅定、一路緊跟。「慈濟今日有此規模,是因為大家說少做多,用心血、用生命做慈濟。若師父是『一步八腳印』,大家同步跟進,還要同時兼顧家業、事業,『一步十腳印』走在師父前頭。」
以醫療志業為例,當年面對六到八億的建院預算,全仰賴人人一包水泥、一塊磚,點點滴滴募集善款;不只向人勸募,自己也傾盡所有,甚至賣房捐款。
屏東一對靠「爆米香」維生的夫妻,所住的是老舊傾斜的傳統竹編夾泥屋,夫妻倆早出晚歸,努力工作,希望能購買一間房子;兩人慢慢累積一定的金額就去買金條,日積月累辛苦積存了十幾條,卻在得知上人要在花蓮建醫院的消息後,將金條全數捐出。
「他們用一個牛奶罐裝金條,拿到屏東分會給我。他們說:『我們還年輕,要買房子的錢,再賺就有了,但是師父您在花蓮建醫院不能等,金額如此龐大,我們只能盡這一點力量。』」
興建臺北慈濟醫院時,一位委員也帶來一對夫妻,捐出做小生意長期積存的買房款項。他們與孩子當時還租住在閣樓裏,卻說:「房屋可以繼續用租的,但是師父要蓋醫院是有期限的,等我們買了房子再存錢來捐款護持建院,就來不及了。」
類似這樣家境不好但捐款建院的人很多,是上人心中最鮮明的記憶。上人表示慈濟四十八年一路走來,「背負了很多人情債,感恩的人與事說不盡。」
體會佛法,力行佛法
「欲淨化人心,就要廣招人間菩薩,深入社區帶動居民。」與海外慈濟人談話,上人表示,招募會員首要募其愛心,讓人人有機會接觸慈濟,進而聽聞佛法。
「佛法不是用口說,也不是拜拜求福;實際投入人群付出,見到苦難人得救,打從內心生起的法喜,是最重要的收穫。」
還未出家前,上人看到《無量義經》而滿心歡喜,啟發了堅定行菩薩道的志願,也是慈濟走來一路堅持、投入的精神動力,上人教眾用心研讀《無量義經》。
「『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法都在人間,走入人群付出,對於人間苦相有所體會,即能認知自己所煩惱的事微不足道,因而斷除無明煩惱,不再受境界困擾,亦不再受人我是非染著清淨心。」
佛陀給佛弟子的,是莊嚴大白牛車,希望人人心中有滿滿的法,用之不盡;上人勉慈濟人走入人群行菩薩道,時時提起智慧,斷除煩惱,真正體會佛法而力行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