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黃土高坡愛未央
撰文‧顧秉柏

 (攝影/王運鏡)

黃土高原,十年九旱、滴水如油;
我用了三年時間跑遍了九個鄉鎮,做慈濟援建的集雨水窖工程。
我看到了山區人飲水的困難,居住環境的惡劣;
領略了山區出行的困難,和人民掙扎在貧困線上的窘迫與淚水;
迷茫、憂傷,是我那幾年生活的寫照。
改變鄉民的生活,為他們盡一點綿薄之力,成了那段時間的主要任務……

 

到高灣鄉高崖村丁三社入戶調查已經四、五次了,映入眼簾的永遠是兩間破窯洞,空盪盪的院落,房內僅有的破被子已看不清花色,整齊地疊在黑黑的屋角。外面陽光燦爛,室內光源不足顯得很暗。廚房一口鍋、幾個盆盆罐罐和四、五個缺沿少邊的碗。

我和慈濟志工江智超師兄等人去驗收土方(水窖上半球)工程,一如以往,開朗快樂的女主人跑出來迎接我們。她今年四十三歲,生有兩男一女,都在上學。

問及她的丈夫,她笑著說:「去外揹煤。」我知道揹煤人的危險,在暗無天日、深達數米的地下黑洞裏,隨時會丟掉性命。

問她:「為什麼還住這樣的窯洞?」她的回答讓我們感動,「天旱莊稼欠收,沒錢蓋什麼房子,孩子念書要緊,住的不要緊。」

「這樣一間窯洞,一家人怎麼住?」她說:「女兒雖大了,仍和我們夫妻睡,不方便,但也沒辦法,幸好她爸常年出去打工,孩子們都去離家幾十里的學校念書,也不常回來。兒子睡車棚。」

「冬天會不會冷?」

「男孩怕什麼,男孩火氣大,凍不著。」

又問窖是誰挖的?她說是自己。原來,春節剛過,丈夫就出去打工,掙錢償還孩子上學和準備春耕借的款,因工作不固定一直無法聯絡。前幾天,丈夫打電話回來,才知道他的狀況,要他快回來打水窖,左等右等等不到人,只好自己來。在技術人員和鄰居的幫助下,窖體出來了,還沒灌漿,等丈夫回來做。

正說著,聽人喊她丈夫回來了。只見她丈夫黑黑瘦瘦的背著行李,看到我們微微一笑,臉上布滿生活的刻痕,而後蹲在牆角默默地抽著菸,煙霧繚繞中像是擺脫或尋找什麼,再無笑臉。

妻子說,只要孩子好好上學,有出息,再過幾年就沒這麼累、這麼窮了。現在慈濟給打了窖,解決了吃水問題,她已很感謝和滿足,對生活充滿希望。

她笑著招呼我們坐,要給我們做飯,又忙著端上常人眼中已無法食用的乾饃,志工們使勁地掰,才勉強地弄了些碎末下來,「很香,村民們手很巧。」師姊誇獎她,她憨憨地笑著,手理著被風吹亂的頭髮,望著遠方的沙地,望著天空,等著盼著……

我笑說:「不吃了,你不用忙。等窖建好了,瓜熟了,我們一定來你家作客。」她笑得更燦爛:「歡迎,一定要來!」

 


疼惜心

清晨,太陽已升得老高老高,劉志寬才從炕上爬起,蓬頭垢面地走出房門,待在陽光最充足的地方,呆呆地望著天地,目光直勾勾的。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人生最輝煌的階段,但他只有亂糟糟的頭髮和鬍子,邋遢得活像一隻頹廢的刺蝟。

一歲時,父親自殺,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拉拔大;三十歲時,母親鬱鬱而終。五個姊妹都先後出嫁,只剩他孤身一人。也許生活在單親家庭,從小沒有父愛,他愈來愈沈默,性格也變得孤僻怪異,守著劉峴社葛淌村母親手蓋的三間破土房,熬著歲月。

院內、房頂雜草叢生,門窗破爛不堪。冬春季節,他孤獨地待在陽窪裏曬著太陽,夏秋時躲在陰涼的角落。年復一年,他由一個健康的小夥子,變得腿彎背駝,走起路來一瘸一跛,不知底細的人,會以為他是傻子或將近六旬。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絲「活著」的生機。

二○○七年四月,由臺灣慈濟援建的水窖專案定在高灣鄉實施。地處偏遠,交通封閉,只住著幾戶人家的葛淌村是單列的專案村,他則被我們確定為幫扶戶。

經過多次的拜訪溝通,他已不再那樣孤僻,話相對地多了,眼中也能看到一絲盼望。聽到我們要投入資金、勞力無償幫他打水窖、集流場,他激動得雙手顫抖,不知如何表達。

工程期間,他端茶倒水、提水和灰(人工攪拌水泥沙漿),幫技術人員放線、灌漿,忙得不亦樂乎。

要離開時,他拉著我們久久不肯放,他的心意我們能理解,也不需要他用話語來感謝,需要的是他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好好地活下去。

 

甘肅中部乾旱地區白銀市,沙漠化面積達六十三萬多畝,主要分布在景泰、靖遠兩縣。土地貧脊、交通閉塞,人們生活困難。(攝影/蕭耀華)

小夫妻

來到白崖村訪視,又聽聞另一個悲傷的故事。

農村無後為大的思想,讓養父從別處抱養了小薛,卻從未給予父愛。小薛長大成家後,原以為養父在他們夫妻盡心伺候下,會有所改變,但老人的心結始終無法打開,最後他們被趕出了家門。

在好心村民的幫助下,他們在白崖村上吳塔社建了幾間簡易的窩棚住。屋子雖然很破,小夫妻收拾得格外乾淨。怎奈妻子突然胃痛,檢查患了胃癌,如青天霹靂,他瞬間被擊垮。但妻子鼓勵說,為了他和孩子,再難再苦,她也要挺過去。

胃癌已折磨她一年多,骨瘦如柴,她還是忍著,擔心丈夫和孩子沒人照顧。沒錢醫治,唯一買得起的,只有廉價的止痛藥,一瓶才幾元,在疼得無法忍受的情況下,她才吃幾片,可以吃一個多月。雖然政府提供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百分之七十由政府出,但百分之三十的費用,對農民來說,仍是天文數字。

山裏人窮,吃水難,求鄰居幫著拉水或借水吃,太難了。最怕的是沒水吃,病痛可以忍一忍,但沒水日子可怎麼過呀!

我們專案辦理人員入戶調查,了解他們的情況,及時彙報,把他們列為重點救助對象,組織村民互助組相幫開挖土方工程,專案辦提供資金幫助灌漿,打水窖、集流場,徹底解決他們的吃水問題。

她的病情協調鄉政府、民政部門所給予的救助,都是杯水車薪,不能解燃眉之急。臺灣來的慈濟志工一行十人,實地訪視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後,即時給予援助,夫妻倆顫抖著接過善款,我們也被深深感動,更堅定為山區老百姓做事的信心和決心。

 

一九九八年起,慈濟為甘肅多個乾旱村落援建近一萬餘眼水窖,並陸續完成兩期大愛村,協助居民遷村。二○○六年在白銀市靖遠縣高灣鄉,慈濟人進行水窖抗旱工程援助會勘,發現貧困的村民只能靠人力自行挖掘土窖。(攝影/林櫻琴)

善良人

第一次走進馬寨村黑柴溝社趙映堂家,四十七歲的他緊緊地握著我的手。下肢癱瘓十年,受過雙重打擊,他卻很堅強,擁有愛心與願景。

當年靖遠縣一中的驕子,參加高考(大學聯考)四年,每年只差兩分或者零點零幾分名落孫山,最後迫於家庭條件回家務農。

家裏快速地為他完婚,婚後小夫妻辛苦地勞作,生活也逐步改善。但不幸妻子得了白血病,為治病家中能變賣的都賣了,妻子還是撒手人寰,離開了他和年幼的孩子。

住在僅有的破房裏,苦苦地拉拔著兩個年幼的女兒,既當爹又當媽,後來經鄰居介紹續了弦,婚後又生了一個孩子。

一日,他忽然感覺身體不適,檢查得了肝炎。治療期間,當地赤腳大夫為他注射,傷及脊椎神經,不但肝炎沒治好,還落得終身殘疾。妻子看他這個樣子,絕情地帶著她生的孩子走了。

癱瘓後,在哥嫂和鄉親們的接濟下,兩個女兒已長大,大女兒出嫁了,二女兒十六歲輟學,出外打工一去不返。生性開朗的他,並沒有因為這些打擊而頹喪。斗室收拾得非常乾淨,走進去,感覺不到這是一個病人的居所。

每天中午或下午,村裏的孩子們都會來找他,讓他輔導功課。寒暑假,城裏念中學的孩子們回來也都找他,他不計報酬地輔導他們,幫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春夏秋冬從未間斷,鄉親們提起此事津津樂道。

我們問他為什麼這樣做,當今市場經濟當道,收些輔導費是理所當然的,對生活也將有所改善。他卻說:「當年如果不是鄉親們的接濟和開導,我和孩子也許會餓死或……這樣做是為了報答鄉親。身體殘疾了,無法再從事一般工作,如果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良心會不安。山裏窮,孩子們如果學不好,考不上,沒有知識,也就擺脫不了跟我們一樣的命運,我只想盡點微薄之力。」

 

慈濟援助的水窖儲存乾淨雨雪,讓通渭縣居民的生活改善;見志工前來訪視,婦女歡喜感恩。(攝影/蕭耀華)

及時雨

天氣一直沒有變化,臺灣慈濟志工來時,驕陽似火,走後也還是如此。烈日烘烤著大地,眼睜睜看著莊稼即將枯萎,急在心裏,只能默默地求老天快下點雨,救救莊稼,救救老百姓。

只要有厚的雲層飄過,我們就祈禱雨能下在這裏。也許日久生情,大家都有了高灣「情結」,就算離開高灣,也是一樣的心情,城裏剛滴幾滴雨,我們就趕快打電話了解那裏有下沒下,每次都抱著希望,每次卻都是失望,唉!

那晚,天空陰沈沈,悶熱得令人透不過氣。我趴在窗邊看了幾次,就是沒下雨的跡象,又和大家跑到院子裏觀察。外面風不是很大,我們坐著邊看邊聊,求老天不要再颳風,害怕風又吹散雲層,吹走我們的期盼。

次日早晨,我們起得格外早,五點多我和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王益主任出去看情況,還是沒下,但天上雲層愈來愈厚,彷彿看到了希望的前兆。村莊裏、田地裏老百姓也在走動,門口的坡上那不是謝主任嗎!他比我們還起得早。

「老謝,怎麼樣,有沒有可能下?」「好像快下了,只要不颳風就好,還要看下的情況。這回再不下,莊稼就罷了。」是啊!快一個月了,再沒見過一絲一滴的雨,誰心裏不急。我們雖然不種地,但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我們的心也會不安。

慈濟項目辦公室顧秉柏多年來參與慈濟援建集雨水窖工程及新村建設;二○○九年關懷若笠鄉遷村村民。(攝影/林櫻琴)

 

九點十四分,雨開始下了,雖然不大,我們臉上卻樂開了花,尤其是老謝兩口子嘴都笑得合不攏了。雨愈來愈大,一切好像變了,看到了生機,看到了希望。幾年了,沒見過這樣大的雨,莊稼得救了,百姓得救了。

老謝感慨地說:「苦日終於熬到頭了,大部分老百姓貸的款(壓沙保墒時借的錢),如果收成好,今年就能還上了。」中午,雨小了,我們要回城了。可人回來心卻繫在那兒,不斷打電話發短信,我們要在最早的時間了解近況。

城裏雨大了,王主任急得直拍腿:「城裏要雨幹什麼嘛,下高灣多好!氣死人了。」話偏激了些,十二個乾旱鄉鎮哪個不需要雨,可能我們都有些「偏心眼」。雨小了,「罷了!罷了!城裏都這麼小,高灣怕又不下了,快打電話!」還用說,我們早問過了,雨還在下,雖然小但是一直沒停。

隔天早上去單位的時候,天空陰沈沈地不下雨。可到了九點多,又下雨了!多年沒見過這麼大的雨了,太好了,高灣情況怎麼樣,電話鈴聲打的、接的此起彼落,笑聲不斷。

王主任笑著跑進來:「老謝發短信說,下得很大!」好雨啊!真是潤人心肺,真是豐收的好兆頭。我說:「我也收到短信了──謝謝你們,這是一場及時雨,也是一場救命雨,我代表村民感謝關心我們的領導和同志們,祝你們工作愉快、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快問一下新打的水窖儲存多少立方水?」我回答道:「早問過書記和社長了,水窖集流場都建成的已經蓄來五、六立方水了,沒建好集流場的也給窖裏蓄了三至四立方水左右。」「好!好!發郵件告訴臺灣那邊這個好消息。」

高灣傳來消息,趙映堂非常高興,要看我們為他建的水窖,可又無法行動。村書記用他單薄的身體,顫巍巍地背起他,一步一步「蹣跚」前行,我們的工作人員也主動上前幫忙,托著他的腿,到現場看水窖。他笑得那麼開心,那麼燦爛,村民們會心的歡笑聲,也在山村上空迴盪、迴盪。

(本文摘自慈濟道侶叢書《黃土高坡愛未央》)
 

《黃土高坡愛未央》【文庫版】

顧秉柏 著

歡迎隨喜助印索閱本書

郵政劃撥帳號:19905781  戶名:慈濟傳播人文基金會(請註明「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

每月一百元加入「慈濟道侶檀施會」,每兩個月可獲贈一本最新出版叢書

洽詢專線:02-28989000分機1168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