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減緩地球暖化 共知、共識、同行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

欲念降低一點——生活回歸自然、心靈回歸樸實,地球溫度自然就降低。
愛心提升一點——自愛、愛人、愛大地,
人人有共知、共識且能共行,拯救地球才能「來得及」!

 

東非內陸國家馬拉威,長期乾旱導致糧食危機。從新聞畫面上看到,大片土地乾裂開來,農民努力剷開土,還是同樣乾燥,無法下種,更不要說耕耘了,再怎麼辛勞都無法種出作物。當地糧荒已持續多年,全國幾乎有半數人口吃不飽;目前至少有兩百多萬人迫切需要糧食援助。

南美洲的巴拉圭亞松森,近日降下史上罕見的暴雨,數萬人被迫撤離家園;新疆維吾爾地區被大雪冰封;美國華盛頓州暴風雨,洪水釀成土石流……

同樣在地球上,有些地方乾旱缺糧,有些地方暴雨成災,都是氣候極端不平衡造成的現象;而氣候變遷,根源在於地球暖化。

地球暖化讓災難日益頻繁,乾旱、洪水、暴風雨,不只為人們帶來生命財產損失,也影響五穀雜糧生產;工業開發造成土壤、水源污染,可能讓農人一整年辛勞的收成無法食用,必須銷毀……糧食供應產生問題,將嚴重危及人類生存,必須採取有效對策讓地球降溫,是各國的共知也是共識。

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日前在巴黎舉辦,一百九十多個國家代表聚會共商,謀求讓地球降溫的具體行動;歷經十二天緊鑼密鼓討論,仍在經濟利益與保護地球之間,難以取捨。最後做出決議,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又經過一番爭論,願意朝攝氏一點五度努力。

大家都知道問題根源——是人類貪圖利益、貪戀享受,讓地球持續升溫,造成極端氣候;卻很難下定決心放棄經濟利益來減碳。

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來自於人心不調。人心無明、短視近利,就像被嚴重霧霾遮蔽,看不見遠方;為了眼前利益,危及未來人類生存。人心若不覺醒,要拯救地球,實在「來不及」啊!

地球,是全人類共同依存的,保護地球,才能保障人類平安。不但要有「共知」、「共識」,也要「共行」;因此節能減碳,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建立「降低物欲、提升愛心」的共知與共識,以具體行動自愛、愛人、愛大地,才是解除地球危機的靈方妙藥。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執行祕書費蓋雷斯女士,就是身體力行的典範。她了解吃素有助減碳後,兩年前就開始力行;平時盡量走路、騎單車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以減少碳足跡。

素食能飽足,營養也足夠,更不需要犧牲動物的生命。口欲只在嘴裏幾秒鐘,莫貪一時快感,讓業者大量飼養動物、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只要轉變觀念,人人都做得到「素食愛地球」。人類疼惜大地、大地供應人們所需,相安無事、彼此感恩,就能帶來善的循環。

把物欲降低一點,生活回歸自然、心靈回歸樸實,地球溫度才能降低。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也是使命;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後代子子孫孫保留一個健康的地球。

 

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是慈濟永不變的堅持。

 

十一月十八日在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見到林傳欽(開放‧伊達系霸),當年十四歲的布農族少年,轉眼已經四十二歲了!

回想二十八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剛啟業一年多,在修車廠當學徒的他意外被大理石壓傷,送來急診時,他下半身幾乎都粉碎了,腸、胃等內臟器官外露且沾滿砂石……實在讓人怵目驚心。

醫師緊急為他清腸洗肚,光是生理食鹽水就用掉六十三加侖,並輸血兩萬西西,才把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

醫護人員用盡心血照顧,希望儘可能保住他的腳,畢竟他才十四歲,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無奈他下半身的大動脈和大靜脈完全斷裂,傷口持續感染、壞死,為了避免引發敗血症喪命,醫師不得不一截一截往上切除,最後雙腿齊截,只剩上半身。

接下來重建泌尿系統和植皮,對林傳欽和醫療人員來說,都是漫長而艱鉅的考驗。生命的韌力,實在不可思議!在外科、骨科、內科、營養科等醫療團隊鍥而不捨努力下,他撐過一次又一次生死關頭,活了下來。

吊在半空中治療了幾個月,林傳欽終於被平放下來。坐骨沒了,要怎麼坐起來呢?當時的骨科主任陳英和想盡辦法,終於想到用「氣球」當坐墊。晚上回宿舍他就忙著吹氣球,一個人徹夜吹了上百顆。他用塑膠袋把汽球包住固定,放到一個大桶子裏,再把林傳欽抱起來,放在鋪滿氣球的桶子上,慢慢訓練他「坐」……

醫療團隊和志工用愛投入,經過一年半的治療與復健,終於讓林傳欽傷勢穩定出院。本來就是游泳健將的他,出院後更勤加練習,經常得到殘障游泳冠軍,還拿過世界盃和亞洲盃的殘障健力比賽金牌;都把獎牌帶來精舍和我分享。

人生經過這麼多磨難,林傳欽不只活下來了,而且還成家了,那天他介紹身邊的太太給我認識。他手巧又有藝術天分,現在靠「吹氣球」謀生,很多孩子喜歡他的卡通造型氣球,他靠這個技藝維持生活,也為孩子們帶來歡樂。

當時主要照顧他的骨科主任陳英和,是花蓮慈濟醫院第一位醫師,後來當了院長,現在是花蓮慈院名譽院長,仍在醫療崗位上盡心盡力照顧病患。最近他到廈門探望兩位病患:楊曉東和陳團治。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曉東,十二歲發病以來自我封閉十九年,造成全身兩百度彎曲,臉和膝蓋幾乎貼在一起;專程來花蓮找陳英和醫師治療。經過五次開刀,終於能抬頭挺胸走路。那天還騎腳踏車到車站載陳醫師到他家。

二十六歲的團治「先天性雙膝反曲」,不曾蓋過棉被,因為只要躺著,兩隻腳就往上翹。她看到曉東來臺灣治療成功的報導,也決定來找陳英和醫師。過去只能用膝窩走路的她,經過七次手術,腳底終於能踏到土地。現在可以自己搭公車上下班,還跟當地慈濟志工去訪視貧戶,展現亮麗的人生。

「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是慈濟醫療志業從開始到現在,將近三十年不變的堅持;慈濟醫療,可說是「慈善醫療」。除了醫療團隊,還有志工作伴,努力挽救每一位病患的生命,也照顧他們的心靈;期待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充分發揮價值。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分秒累積愛的能量。

 

將近五十年的慈濟路,步步坎坷,但寸寸用愛鋪著走過來,已經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落地生根、遍撒愛的種子;種子萌芽,小樹變成大樹,不只能庇蔭在地苦難人,還能救助鄰近國家。

在非洲,本土志工生活貧困,心靈卻富有。他們效法早年慈濟「竹筒歲月」的克難精神,雖然無法每天存五毛錢助人,卻天天發善心廣耕福田,將愛與善鋪到每個地方。

近日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志工返臺受證,其中就有五個非洲國家——南非、史瓦濟蘭、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他們萬里迢迢歸來,求法若渴,在營隊中分秒不空過,專注吸收法,繞佛繞法的腳步也分毫不差,可見平日下了苦功學習。

這群非洲菩薩不只富有愛心,也富有人文。他們清楚慈濟的法脈與宗門,也同樣具足「佛心師志」,因此能夠在平日濟貧中,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他們生活貧困、環境克難,和慈濟又有語言隔閡,卻能安忍一切,「契心、貼心」地傳法,實在讓人感動。

這次馬來西亞有三位印度裔志工來臺受證。這個族群對於婦女有嚴格規範,晚間不能逗留在外;但她們透過身體力行,讓家人明白自己是在做利益社會人群的事,終於得到家人的諒解與支持。

不同國家的慈濟人,儘管膚色、種族、國籍、宗教不盡相同,卻有共同的志願——行菩薩道。這念心會合在一起,就是佛陀的大慈悲心;走入苦難人群中,以虔誠的心、尊重的愛,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付出,分秒累積愛的能量。

 

讓好事在心腦循環,
善的細胞就會不斷新生。

 

慈濟一路走來,將近五十年歲月,許多志工從黑髮做到如今白髮蒼蒼。十二月初行腳到屏東,一群資深志工上臺「入經藏」,舉手投足合齊虔誠,就像一場法會。這不是三、五天就能練出來的,而是長期法入心、刻入心版,才能顯現於外的德行。那兩場歲末祝福,讓我念念不忘。

屏東的靜昌(劉德妹)早年生活困苦,和先生一起做粗工;知道慈濟要在花蓮蓋醫院,想盡一分力,就在工地、菜市場勸募。先生每個月都陪她來精舍繳善款,當財務同仁核帳時,夫婦倆就到精舍的田裏幫忙農事,分秒都不空過。

三十年過去,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但他們做出典範、帶出來的一大群人間菩薩,依然在菩薩道上精進。

身體會老,但心不要老——年紀愈大,愈要把握時間付出,多做多得。每天起床,身體健康、四肢能動,就要振作精神,繼續做好事。讓好事在心腦循環,生理就會不斷製造善的細胞。

沒有人知道自我生命長短,但可以讓生命「擴大化」、「深度化」——在造福人群中,增長自我慧命。

感恩過去這一年,每一天平平安安度過;更要以虔誠心,迎接新的一年——期待人人把握時間,日日精進,讓生命充分發揮價值。

請大家多用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