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前進伊波拉疫區 我的故鄉獅子山共和國
撰文‧史蒂芬.豐巴(Stephen T. Fomba) 相片提供‧慈濟美國總會

度過伊波拉病毒隔離檢疫期的聖喬治孤兒院院童與慈濟志工史蒂芬‧豐巴(前排左一)合影,感恩援助。

長久以來,
我夢想著能透過一個了解貧病之苦、
具體拔苦的非營利組織,
用慈悲心來治癒人們。
身為獅子山共和國人,
當我代表慈濟前往伊波拉疫區,
也就是我的家鄉賑災時,
我感到十分激動……

 

一九九一年獅子山共和國(Republic of Sierra Leone)爆發內戰,迫使住在東部的民眾流離失所;我和家人一度逃往鄰國幾內亞,又輾轉回到首都自由城尋求庇護,一九九六年和祖母落腳美國加州。我曾在二○○六年、二○○七年回鄉探親,心情難以用筆墨形容,七年來再也沒回去過。

二○一三年底,伊波拉病毒在西非爆發傳染,在疫情影響最深的三個國家──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共和國,至少造成一萬一千人往生。伊波拉病毒可透過唾液、血液、眼淚、尿液等體液傳染,許多家庭成員因相互照顧而感染,甚至全家人無一倖免;目前尚無藥物能有效治癒,病患死亡率高達七成。

這三個國家的衛生公部門無法正常運作,不知如何正確地追蹤、診斷、隔離、收容並治療疑似或已感染的病人;而民眾普遍貧窮,受教育率低,加上當地古老文化,使得疾病快速散播,例如人們習慣觸摸或為過世者沐浴,不聯絡醫療人員接受現代醫療,而是仰賴傳統治療。此外,政府單位難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防疫,彷彿在傷口上灑鹽,使得疫情的控制與救助更出現困難。

我為因疫病殤逝的眾多同胞哀傷,其中也包括我心愛的家人。我的舅舅依曼紐沙可拉(Emmanuel Sakilla)在路上見義勇為,為一位車禍受傷的摩托車騎士急救,卻不知道那傷者是伊波拉帶原患者,舅舅因此染上伊波拉而不治身亡。照顧我舅舅的親戚也被感染了,伊波拉蔓延到我母親娘家的全村;親戚總共有十二人受到感染,其中七人死亡。

 

跨國界攜手傳愛

我和慈濟人相識,是在二○一三年。我在美國加州聖蓋博谷(San Gabriel Valley)一個協助街友的機構擔任企畫執行長,董事會會員及創辦成員之一的曾慈慧師姊是慈濟委員;二○一四年底,她提及慈濟希望能協助伊波拉疫區的人們,我立刻表明想要參與慈濟志工活動,學習上人的宏願,和慈濟人一起推動慈濟在西非的會務。

之後,在位於加州洛杉磯的慈濟美國總會,見過慈濟志工全球總督導黃思賢師兄和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師兄之後,我更加確信自己加入這個大家庭的決定。

當我們討論該如何開始行動,我聯繫了當時的聯合國副祕書長尤姆凱拉博士(Dr. Kandeh Yumkella),他極力推薦我們和希利國際援助基金會(Healey International Relief Foundation,簡稱HIRF)及天主教自由城明愛會(Caritas Freetown  Foundation)合作。

希利基金會總部設在美國新澤西州,過去十年來,在獅子山共和國援建了瑟拉卜(Serabu)醫院、幫助因戰亂而遭截肢的民眾,也和天主教自由城明愛會攜手幫助貧病民眾。自由城明愛會是天主教會在獅子山共和國西部的慈善機構,疫情初期即開始提供醫療器材、床墊等物資給相關單位。

我們在二○一五年三月間來到臺灣和慈濟簽署備忘錄,承諾一起提供獅子山共和國疫後重建所需要的支持。這項合作帶給我很大的鼓勵,或許我們無法全面改善當前的困境,但至少能及時幫助數以千計的窮苦大眾,盡力強化貧困地區的醫療基本設施。我也難以想像,真的有一天,能從美國這個我自青少年時期就移民居住的地方,為家鄉數千人帶來笑容。

 

希利基金會執行長班傑明帕洛(Benjamin Parra;中)來臺簽署合作案,並與慈濟代表前往獅子山共和國展開發放。

請別遺忘我們

第一波發放於三月中旬進行,三十場物資發放由明愛會和希利的工作人員協調,分別發放給政府醫院和診所、非營利組織診所、社會福利和性別及兒童事務部(Ministry of Social Welfare, Gender, and Children Affairs)、國家伊波拉病毒防治中心,以及伊波拉孤兒院、截肢者社區等。

發放中,我們發現,伊波拉疫情嚴重影響原本就脆弱的醫療體系;醫院的設備被搬到伊波拉治療和收容中心,所有衛生資源也都移為對抗伊波拉。但最令人悲傷的莫過於伊波拉孤兒,致命的病毒奪去了數千位孩童的雙親或家人,孤兒年齡層從嬰兒、幼兒到青少年都有。

對世上許多孩子來說,童年是最天真快樂、最受疼愛的一段時光,但在獅子山共和國,境況很不一樣,孩子們必須忍受痛苦的遭遇。

獅子山平均每千位兒童中有兩百七十一位無法度過五歲生日,醫療資源缺乏也導致許多產婦難產,還沒見到新生兒就離開人世。許多孩子即使能存活,也注定要在貧困、文盲以及腐敗的制度中受更大的苦。近兩年,他們的苦難不僅於此,僥倖沒被伊波拉奪去性命,卻成為孤兒。

他們還無法理解「死別」的意義,卻已被迫在人力不足的孤兒院,學會照顧自己。他們必須學習,今後當他們叫「媽媽」或「爸爸」時,再也沒有人會回應;他們必須學習,不管生活多麼艱難,必須自己睡覺,因為媽媽和爸爸再也不會在身邊輕撫或柔聲安慰他們;他們必須學習,在極短的時間內承擔艱鉅的責任,因為父母已無法引導走過人生旅程。

二○一五年三月到十二月,慈濟三度捐贈物資給獅子山共和國,與當地合作夥伴分送給社區、機構及孤兒院。

我們在二道河(No.2 River)、艾倫鎮(Allen town)、紐頓(Newton)、聖喬治(St. George's)四家孤兒院看見許多可愛的孩子;令我難過的是,他們幾乎不知道父母發生了什麼事、不知道為什麼要與陌生人同住而不能回家、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裏;還有些貧困孩子只有身上那件衣服,腳下沒有鞋子。

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沒有足夠資源來照顧孤兒,因此推動「讓孩子與家族親戚團聚」的計畫。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親戚擔心感染伊波拉,拒絕收留;儘管醫護人員已經證明這些孩子沒有伊波拉病毒,但家族出於無知而產生恐懼,排斥這些被貼上伊波拉標籤的孩子。

位於首都自由城的聖喬治孤兒院,曾經上了國際新聞,因為它的經理人奧斯丁貝克(Augustine Baker)在救援受伊波拉病毒侵襲的社區孤兒時,受到感染而死亡;貝克過世一週左右,支持他的妻子也感染了病毒而逝去。

貝克過世時,整個孤兒院和員工被隔離檢疫二十一天;工作人員表示,他們非常驚嚇,同時也很擔心孩子們。我難以想像,那三週他們是如何的驚恐……

我們致贈四所孤兒院兩百位孩童三個月份量的食物,另外提供餐具及床鋪;親手贈予時,看見孩子和照護人員美麗的臉龐頓時明亮,彷彿暫時拋開憂傷。當我們離開每所孤兒院時,孩子們回贈感謝的歌聲與笑容,雖然盡可能避免肢體接觸以散播病毒,但孩子們忍不住擁抱我們,握著我們的手表示感激,也希望我們能記得他們。

 

伊波拉疫情造成獅子山共和國民眾恐慌,然因百分之六十八國民為文盲,國內公共建設停滯、醫療資源缺乏,防疫觀念與疫後重建有待國際協助。

 

 

伊波拉也許蹂躪了獅子山共和國的居民,但是慈濟重燃了很多人及衛生單位的希望,特別是非營利的機構以及孤兒們。我感受到慈善組織彼此連結,不只是以發放來救助人們,還改變了許多獅子山共和國人。

感恩我們的合作夥伴希利基金會和明愛會,讓發放圓滿完成。我更期待返回家鄉,服務更多人!

(翻譯/曾永莉、李美緒、黃建城、王薇雅、Pency Tsai、陳豔菁、吳思雅)

 

 

 

國際慈善組織合作疫後復原

資料提供‧曾慈慧、真善美志工

二○一五年十一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
獅子山共和國正式從伊波拉疫區名單上除名。
綿延一年多的疫情,奪去近四千人生命,也讓這個窮國苦難更深;
三個國際慈善組織攜手合作,陪伴居民走向復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獅子山共和國是伊波拉病例最多的國家,累積超過一萬兩千例,造成三千九百多人死亡;為了防止伊波拉進一步擴散,政府一度宣布全國民眾居家隔離三天,所幸二○一五年疫情已逐漸下降。十一月世衛組織宣布,獅子山共和國正式由疫區名單除名。

天主教明愛基金會、美國希利基金會與慈濟合作,三月展開賑災專案,提供二十多所公私立醫院、慈善機構與隔離中心物資,包括一千五百一十二張多功能摺疊床,兩千七百二十條環保毛毯以及一萬五千七百公斤香積飯。

慈濟從臺灣送往獅子山共和國新舊衣物,包括花蓮教育志業體師生募集及廠商捐贈;二○一五年十二月,桃園志工聚集靜思堂,整理廠商提供的全新衣物,修補小瑕疵,摺疊整齊。(攝影/鄭阿典)

六月中旬又有六十八萬七千個醫療口罩、七百個聽診器、女性貼身衣物一千多件抵達獅子山,在七月到八月間進行發放。

其中多功能、可摺疊的福慧床最引起注意,因當地醫院病床嚴重不足,可供坐臥的一張床能適時補位,讓患者不用再躺臥地上。

獅子山共和國是世界最貧窮國家之一,國內鑽石礦藏豐富,人民卻過著貧困的生活。一九九一年到二○○二年,歷時十一年的內戰造成五萬人死亡,還有數千人被叛軍殘忍地截肢,嚇阻他們不得參與投票等政治活動,這些不幸的人們迄今深受手腳殘廢之苦,連基本的沐浴或用餐動作都難以完成。

位於自由城市郊的牛頓村,即聚集許多殘障人士;賑災專案也安排將毛毯、環保餐具及香積飯,致送給照顧截肢者的團體。二十五歲的蘇萊蒙.西沙(Sulaiman Sesay),熱心協助志工發放物資,獨臂的他樂於助人,「我只失去一手而已,有人甚至連一根指頭都沒有。」

有七個孩子的芬達.馬奇瑞(Finda Maturay)撐著柺杖來到發放現場,歡喜領到香積飯與餐具。只有一腳的她說,雖然有些孩子不是她親生的,但她打從心裏接受這些伊波拉孤兒,「我願意給任何可給予的協助。」社區地面崎嶇不平,單腳的她進出很吃力;談到還有無其他需求,她說自己只想要一根好柺杖……

慈濟與獅子山共和國醫療單位交流時,發現他們嚴重缺乏醫療手套;史蒂芬‧豐巴表示:「許多醫院雖然要求醫療工作者使用每副手套只能看一位病患,但這樣的要求卻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手套消耗量相當大、數量不足,但當地不生產醫療手套,只能仰賴進口。」

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曾慈慧也表示,節省使用手套,將造成病菌病毒的持續傳染,因此慈濟準備三十四萬雙手套,期待協助當地預防醫學能夠早日正常化。

二○一五年十月底,第三波援助獅子山國的物資自美國送出,十二月抵達;包括由醫療手套廠商贊助的手套、營養食品廠商捐贈的有機糙米粉,以及環保毛毯、女性衣物、口罩等。

此外,知名成衣商臺灣分公司於十月捐贈給慈濟六萬件雖有小瑕疵但全新的衣物,也將轉贈給獅子山共和國。桃園、高雄志工動員整理新舊衣物,區分尺寸並修補熨燙,希望受贈衣服的獅子山共和國居民收到禮物時能感到歡喜實用;同一時間,菲律賓、馬來西亞實業家也發心提供數萬雙鞋,準備送往。

三個基金會跨國合作,將為這深受貧窮與疾病所苦的國度帶來後續援助。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