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影響健康 扭轉乾坤 事在人為
撰文‧謝明芳
氣候變遷與健康息息相關,
作為臺灣唯一受邀出席巴黎峰會醫療相關會議的醫院,
臺灣慈濟醫療體系分享推動茹素與院內環保的經驗,
強調透過每個人的行為改變,改善氣候變遷就有望。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氣候變遷、環境問題,我們一定要趕快預防,不要等到問題無法收拾,才想要去做。」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與環境處處長妮娜(Dr. Maria Neira)在巴黎氣候峰會的一席話,讓來自臺灣的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心有戚戚焉。
一百五十個國家元首及一百九十五國的政治界、學術界、醫療界、工業、農業、製造業、演藝娛樂界、媒體與人權組織等相關專家學者近四萬人,出席COP21,進行六百場周邊會議。
由於臺灣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締約國,政府相關單位於是以非營利組織、工業科技和學者身分進入。而受邀參與「健康照護系統與氣候變遷圓桌會議」的亞洲國家代表,除了印度、中國,醫療單位僅有韓國一家醫院及臺灣慈濟醫療體系。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與社區醫療部同仁顏采如代表慈濟醫療志業,分享院方為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林副院長說:「我們沒有因為害怕十一月發生的巴黎恐怖攻擊事件而缺席,慈濟所做的事情應該讓世界知道。」
「從二十多年前,上人提倡人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我們醫療志業也在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此次才有機會參加全球氣候變遷大會。」對於所做,林名男更有自信。
 |
林名男副院長(左)手上拿著大愛感恩科技產品「環保圍巾」,與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主席加里‧科恩(Gary Cohen)交流。(相片提供/顏采如)
|
飲食習慣左右了世界
二○○九年,COP15於哥本哈根舉行時,即有一群醫療人員困惑,談氣候變遷議題為何少了醫療、健康領域人士參與?除了關心冰山融化、北極熊滅絕,應該更深刻去連結燃燒石化造成空氣污染等現況,已危害人類健康。全球因為室內與室外的空氣污染導致死亡的人數,甚至多於因愛滋病、結核病與瘧疾加總的死亡人數。
包括極端天氣、飢荒、病媒蚊造成傳染病等,因為氣候變遷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健康,在部分國家的死亡率甚至已經排上前五名。COP21首次真正重視氣候變遷與健康議題,林名男副院長和同仁顏采如從十二月三日起連續三天,參加「領袖圓桌會議」(Healthcare Climate Leadership Roundtable),與來自三十個國家的代表進行對話,也出席氣候峰會周邊會議之「國際醫療無害組織座談會」等活動。
林名男此次分享的主題為「素食與環境的關係」。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過程中更消耗大量的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林名男說明,樹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大量砍伐雨林,改種黃豆、玉米等飼料,排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增多。將黃豆、玉米餵食豬、牛等動物後,這些動物又會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至大氣,尤其羊群、牛群都是數以萬頭飼養,產生的溫室氣體相當可觀。
肉類需要冷凍保鮮、長途運輸需要能源、烹煮需要解凍……整個過程所需能源及產生的熱能、碳排放不容小覷。會中也有學者發表近日研究,證實吃紅肉是致癌因子之一。
林名男指出,慈濟醫院長期推動素食,統計二○一一年六家慈院共有兩百五十四萬三千六百六十九份素食餐,平均減少兩百四十三萬九千三百七十九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其實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非常大。要改變世界,得從改變飲食做起!」林名男的報告,引起國際多位醫療、健康產業領導人關注。其中,來自美國的Brenna Davis及尼泊爾的Mahesh Nakarmi,提及過去較少注意飲食對節能減碳的影響,會後紛紛向林名男請益、存取檔案參考。
 |
大林慈濟醫院顏采如、林名男與馬來西亞雪隆分會記者黃照峰(由右至左),代表領取醫療保健氣候變遷挑戰相關獎項。(攝影/林志勇)
|
減碳、災難復原、領導
慈濟醫療志業與國際醫療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HCWH)為長年的合作夥伴;近期,國際醫療無害組織聚集五大洲、六大洋的醫院,加入全球綠色醫院網絡(Global Green and Healthy Hospital, GGHH),發起「2020 Healthcare Climate Challenge(醫療保健氣候變遷挑戰)」,從減碳(Mitigation)、災難復原力(Resiliency)、領導(Leadership)三大主題,各醫療院所自訂在二○二○年前,要為減緩氣候變遷做出那些努力,並檢視承諾後的執行狀況。
「減碳」即是如何減少碳足跡,「災難復原力」則是在極端氣候發生,如乾旱、水災、地震、颶風來臨,在停水停電下,醫院還能正常運作;「領導」則是醫院如何擔起責任,引導民眾重視環境健康議題,選擇環保材質的醫療設備、檢查儀器、藥品等來影響相關業者。
慈濟醫療志業體為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之一員,慈濟醫療志業體執行長林俊龍擔任「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主席;氣候峰會前,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已陸續舉辦會議,林俊龍與各國醫療組織凝聚共識,而慈濟六家醫院則承諾推動素食、健康飲食。從攝取肉類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後,所產生的碳足跡減少,但營養素依然足夠,為氣候變遷確實做出貢獻。
在巴黎氣候峰會期間,舉辦醫療保健氣候變遷頒獎典禮(Healthcare Climate Challenge Championship Award),慈濟醫療志業獲得大會肯定,大林慈院榮獲領導金獎及災難復原力銀獎,臺中慈院榮獲災難復原力金獎,關山慈院則榮獲災難復原力銀獎。
醫療院所的大承擔
擔任「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聯絡人的顏采如,具公共衛生及健康心理學專業背景,參與巴黎氣候峰會感觸良多,也為自己訂下目標──第一,希望增強連結性,讓臺灣及其他國家的醫療院所與社區有所連結,一旦有重大事件發生,大家一起因應承擔。
這也是醫院復原力、領導很重要的一環,讓同仁、民眾、病人面對災難時,不只及早準備與因應,也培育復原力。
第二,重視氣候變遷議題。「我們把病人照顧好,但病人回到社區因居住環境污染又入院,無止盡循環……所以,讓病人的居住環境是健康的,不需進到醫院,是我們最終目標。」促進病人安全來守護生命、提升照護品質來守護健康、為地球降溫來守護愛,顏采如體悟正如上人說的「清淨在源頭」。
或許有人認為使用再生能源、減少石油用量是政府的職責,很多層面推動非醫院可做,但在會議裏,顏采如聽聞美國維吉尼亞梅森醫療中心(Virginia Mason Hospital)的永續部主任Brenna Davis分享,他們結合超過兩百五十家當地企業,這些單位每年營業額加總超過六十八億美金、共聘僱十五萬餘名同仁,醫療中心於世界地球日外,還訂立「地球永續日」,年年向這些員工宣揚健康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顏采如說:「做的事看起來微小,但效益很大,只要每個人有這些觀念,都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生活,做出正確的決定;譬如,我選擇吃素、我選擇帶環保餐具出門、我選擇多走路……」
幾個月前,顏采如隨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執行長Merci Ferrer與團隊,走訪臺灣多家醫院,看見在國健署、環保署等政府單位鼓勵下,各院所以創新想法節能減碳,也有成效,「讓人很感恩,值得向這群為保護地球而努力的人學習。」
這一年,顏采如有許多與國際交流的機會,把慈濟和臺灣的環保經驗與人分享,也把外界的好觀念帶回來;她感恩院內總務室、工務室等科室及全院同仁們在每個角落默默耕耘,「大家的用心值得獲得掌聲。地球只有一個,我們的家需要大家的努力。」
 |
法國巴黎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晚間發生連續七起恐怖攻擊爆炸事件,造成重大傷亡;為安撫惶恐人心,慈濟人於十二月六日舉行祈福會,並邀請參與COP21的團隊分享心得,會後合影。(相片提供/慈濟雪隆分會)
|
從小乾坤影響大乾坤
二○○九年三月十四日,臺灣素食營養學會成立,林名男副院長加入後全素至今,期間研讀文獻也做素食營養研究,發現素食對健康、環境的友善,更堅定信念,家人也一同茹素。
二○一○年,「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委員會」成立,林名男出國參與相關會議時,一定提及茹素,這不僅是慈濟的特色,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當然,也有院所表示有難度,林名男鼓勵一步一步來,朝一個月一次素、一週一次素等目標逐次邁進,終究可看到成果。
「全球七十億人,只要每人每週一天素,等於有十億人吃素,可減少百分之十四因為葷食而產生的碳排放。」加上使用環保餐具、省水省電、資源分類、減低消費、生活簡樸等,林名男強調透過每個人的行為改變,改善氣候變遷就有望。
「誠如上人所說『清淨在源頭』。不要輕忽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每個人願意在可決定範圍內減碳、節能、降低欲望,每個人都是活水源頭。」容易做到的事,且從人人做起,在廣大的氣候變遷議題下,林名男不覺力不從心。
接連幾日的會議,林名男見賢思齊,尤其看見同仁顏采如、幾位年輕的美國慈濟人及馬來西亞大愛臺同仁參與其中,傳遞理念與國際人士互動,不只是慈濟也是世界的希望。
「這一趟十幾天,很感恩巴黎師兄師姊照顧起居。」下回再到巴黎,林名男不只想感受慈濟志工的熱情,更期盼與全球見證氣候改善的喜訊。
*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胡蘿蔔等蔬果類的六、七十倍以上;過程中更消耗大量的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全球七十億人,只要每人每週一天素,等於平均每天有十億人吃素,即可減少百分之十四因為葷食而產生的碳排放。加上使用環保餐具、省水省電、資源分類等,這些容易做到的事,從人人做起,每個人都是改善氣候變遷的活水源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