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至二十二日 延展愛的能量

11.21~22《農十月‧初十至十一》
【靜思小語】苦難人走不出來,有福人要走進去,為他們拔苦予樂。
有心,就沒有困難
臺中慈濟醫院醫療科報告,復健科蔡森蔚主任分享,到癱瘓十多年的病患家中關懷,提供適當輔具。「這對醫療人員來說,是件小事;但是對病人來說,是幫助他們恢復信心的重要舉動。從病患示現的苦,深刻體認無論人生順逆,身體健康最重要。」
上人感恩同仁們上山下鄉到病患家中,提供貼切的協助。「苦難人走不出來,有福人就要走進去,為他們拔苦予樂。」
江俊廷醫師重回工作崗位,以自己罹病經歷鼓勵重症病患。上人肯定,曾經深受病痛所苦,更能同理病患,用自己的經驗鼓勵病患。
「就像口足畫家謝坤山,常以自己的人生故事鼓勵肢障或脊髓損傷者;有病患受到他的鼓勵,跟他學習繪畫,走出自己人生的一片天,再去鼓舞其他病友。由此可見,愛的能量可以無限延展。」
上人強調,在慈濟醫院,有源源不斷的大愛能量作為後盾,只要可以幫助人脫離病苦或減輕病況,就盡心盡力去做。
「生命沒有貧富貴賤之分,無論病患家境是貧是富,都能在慈濟醫院得到平等的對待、受到無私大愛的關懷與救治,這就是慈濟醫療志業的初衷,也是目標。」
自信,有愛能助人
波士尼亞在去年遭遇嚴重水患,歐洲各國慈濟人合力馳援,對災區居民的關心與救助持續迄今。沙馬奇鎮長普雷(Predrag Marinkovic)先生等三位貴賓不遠千里,親自來臺道謝。
普雷鎮長表示,波士尼亞是個很小的國家,二十年前曾經發生內戰,國力到現在還無法恢復;水災又重創農業與工業,可說是雪上加霜。
上人表示,臺灣也很小,且經歷過嚴重的地震、水患,但是民眾匯合愛心與力量,很快就從災難中振作起來,還有能力救助國際間災難。「世間事,只要有心想要做,就沒有困難。波士尼亞沒有慈濟人,歐洲慈濟人也不多,但是大家基於不忍他人受苦難的慈悲心,依舊跨國匯合力量,前往救助。」
上人向遠來貴賓介紹,慈濟是從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克難起始,相信再貧窮的人,也有能力助人。
「累積點滴善念匯合成救貧力量,也在人人心中建立『我能救人』的信心。這分信心,不是來自信仰某一個宗教,而是相信自己有愛的『自信心』。」
慈濟起於佛教理念,但是慈濟人不全是佛教徒,有基督徒、天主教徒、穆斯林等。上人說明:「儘管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慈濟人都有共同的愛——救拔苦難眾生的愛心是相同的。」
上人表示,每一個正信宗教都提倡無私的愛,人類應該不分宗教、種族、國籍,互愛互助。「全球氣候變化愈來愈劇烈,災難愈來愈多,需要更多人就地、就近幫助受災人。」
普雷鎮長說,這幾天在慈濟參訪學習,看到大家致力於資源回收、分類。「感覺慈濟不只照顧人,也照顧大地。波士尼亞環境優美,如今也面臨垃圾問題;希望將慈濟的環保經驗帶回波士尼亞。」
惜時,親近善知識
二十二日與慈青團隊談話,上人表示,慈濟在尼泊爾的賑災工作能圓滿,「清修士」功不可沒。
「凡事『有願』就不困難,『有心』絕對做得到。清修士很多都是慈青,發心立願以出世的清淨心,做入世的慈濟事;恆持初心力行不輟。」
全球天災人禍頻繁,上人教導,生活在平安富樂的臺灣,要戒慎虔誠,多做好事。「不要說:『為什麼救國外?』能夠付出助人,都是有福人;若到了亟待援助境地,就淒苦難堪!」
上人指出,遇到重大災難,慈濟人上街募心募愛,不只是為募款救災,「更重要的是,希望提升人人的覺悟與愛心。人心虔誠有愛,社會才能祥和平安。」
時間,能成就學業、事業、志業,也能累積習氣、累積業力。上人勉勵座中年輕學子,學習善法、親近善知識,避免被社會惡濁之氣污染。
彰化靜思書軒小志工林永璇,家中三代都是慈濟人,他三歲即能手語演繹《無量義經‧十功德品》。上人肯定,在良善的環境裏成長、受教,就不會在社會潮流中迷失。「慈青在團體中吸取法水,要讓心中的善種萌芽茁壯、成長為大樹;心中有法,面對學弟妹才能『有法度』,相互砥礪、共同成長。」
與南投慈濟人談話,上人期勉資深幹部要持續帶動、陪伴新進人員,使之能獨當一面,團體才能生生不息。
「行菩薩道,稍微停下腳步就會落後他人;所以要持續勇往直前,且永不退轉。弟子們合和互協,就是對師父最大的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