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十九至二十日 儲蓄愛心



11.19~20《農十月‧初八至初九》

【靜思小語】在人心種下愛的種子,讓社會祥和平安。

 

心起無明,慧根夭折

從臺北啟程南下,上人來到桃園靜思堂,對當地志工開示。桃園機場是國際門戶,是海外慈濟人回到臺灣的第一站,上人感恩大家負起接待迎送重任。

「海外志工年年增加,代表人間菩薩在世界各國增長。他們歸返心靈故鄉路途遙遠,然而人人心志堅定;從踏上臺灣土地開始,每一位慈濟人的言行與付出,都會帶給他們深刻影響。」

臺灣是慈濟發祥地,上人期勉臺灣慈濟人要以真誠之心,用心接引海外菩薩。「『已度者接引當度者,當度者接引未度者』——已成就的人間菩薩,要接引當成就、未成就者。培訓委員、慈誠就是當成就的人間菩薩,要用心陪伴使之受證後更精進;世間好人愈多,社會就愈平安。」

凡夫久受無明纏縛,雖發心學佛,心念還是起落不定。上人感嘆:「歡喜時用功精進;一遇境界、心起無明,就懈怠停滯,也許連慧根都夭折了。要相互勉勵,共同做好事、儲蓄愛心,讓臺灣永遠是個有福的寶島。」

上人勉眾精進「薰法香」,將法吸收入心、修除習氣,先淨化己心,進而淨化人心,在人心種下愛的種子,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用眼睛聽,用耳朵看

二十日在臺中靜思堂與福田志工座談,見高齡志工篤志力行菩薩道,上人讚歎他們智慧明理、身心健康,持續為人群與大地付出,人生很有價值。

「不要認老。只要還能做事,做就對了!菩薩道上沒有退休時,把握有限的人生付出,功德分分己獲。」

第三梯次「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明天起將在臺中靜思堂展開,上人勉勵工作團隊善用莊嚴道場,與海外法親結好緣。

「慈濟是力行佛法的菩薩團體——依循佛陀教導,走入人群付出。要去除習氣、開闊心量,才能與眾生結好緣。若習氣不改,動不動就發脾氣,雖在付出造福,『有福無德』,還是在阿修羅道裏。」

修行,自修自得。上人提醒,要向典範學習;看到他人不好的言行,要當作警惕,反躬自省、改進缺失。

「海外慈濟人返臺精進,並非只在課堂上學習;即使語言不通,他們『用眼聽、用耳看』,臺灣慈濟人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學習的模範。所以,要時時多用心,照顧好身、口、意。」

 

造福造惡,操之在己

距離上次來到臺中靜思堂已經兩個月了,上人與中區慈濟人座談,首先詢問大家:「時間能成就善行與道業,也會製造煩惱業力。在這兩個月當中,大家是精進造福,或是徒增煩惱?」

上人指出,一念心向善,天天都有造福機會;一念心偏向,起無明、生煩惱,就會造惡業。「能否善用佛法,滅除無明、煩惱,把握機會行善造福?其實操之在己。」

上人教導,要善用「滅度」之法——「滅」除種種煩惱,將法「度」入己心,進一步「度」化他人。

「眾生難度,在於習氣難改。凡夫心起起落落,要使善法入心、修除習氣,並不容易。要先改除自我習氣、建立自信,才有足夠的福慧資糧去度化別人。」

許多資深志工長年來謹守戒律,威儀談吐令人欽敬。上人表示:「這分氣質,來自不斷修正與薰陶——聽法入心,懂得自愛。心中有法、了解因緣果報,就能常懷感恩,與人結善緣。」

「質」是內在修養。上人指出,時時自我警惕「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言行謹慎虔誠,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好習慣。「自己的『質』提升,讓人信任且樂於親近,自然願意接受帶動,『量』才會提升。」

許多海外慈濟人即使聽不懂閩南語,仍堅持「薰法香」,日久也能通達法理;上人期許臺灣慈濟人不能落後。

「聞法重在力行。只是聽人說法,沒有實際去做,感受有限也難以體悟。親身投入去做,有深刻體悟,信心堅定,道心才能鞏固;就不會輕易受境界影響而動搖。」上人教眾,深入法、善用法,遭遇再大的困難,都能以智慧化解。

走入慈濟門,行於菩薩道,上人教眾,除了守「十戒」,還要在待人接物上多用心。「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湯』,與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四物湯』,都要做到、都要做好,才能讓團隊合和互協、運作無礙。」

上人再次強調,「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看到不歡喜的人、事、物,要反觀自照,自我警惕並善解他人。否則,只看到對方的缺點,愈想愈氣、愈氣愈怨,心結就愈結愈深愈難解。」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