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十四日 用心做、踏實修



11.14《農十月‧初三》

【靜思小語】做環保,保護大地、淨化濁氣;做慈濟,培養愛心、淨化人心。

 

莫認老,做就對了

即將到法國巴黎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彭啟明博士,請示慈濟受邀簽署「氣候宣言」事宜。上人再度強調:「環境問題的癥結在人心;人心欲望愈大,對環境的傷害就愈嚴重。要做好大地環保,必須先做好人心環保,才是真正愛護地球之道。」

北區環保志工聯誼,多人分享投入環保而轉變身心的歷程──

十幾年前,朱郭罔市接連失去女兒和先生,每天以淚洗面;直到施月美師姊邀約做環保,每天開著環保車穿梭社區裏回收資源,讓她療傷止痛、改變人生,今年更參與委員培訓。

八十歲的王秋微沒進過學校,年輕時從事粗重工作,讓她常常感到自卑;幾年前收看大愛電視而投入環保,聽到上人開示:「莫只是傻傻做,要聞法。」從此固定透過大愛電視聽師父說法,且經常與人分享聞法心得。

八十二歲的許金蓮,原本背脊嚴重彎曲,做環保竟做到逐漸挺直;七十八歲的陳阿池投入環保二十多年,幾乎只有除夕那天休息,就連手術後也要穿著鐵衣「痛痛地做」;七十四歲的李牡丹自覺做環保、加入慈濟,對人生增加很多信心……

上人聽聞諸多分享後讚歎,環保志工身心健康,充滿愛心、樂於付出,是最美的人生;也鼓勵年長的環保志工「不要認老」,把握身體健康時,「做就對了」!

「有福居住在臺灣,且能在慈濟大家庭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要珍惜感恩。福要自己造,好緣也要自己結。做環保照顧地球,有益身體健康、利益子子孫孫;多聞法、多讀書而有深刻體悟,也是為來生儲備福慧資糧。」

慈濟世界有許多感人的真實故事,上人教眾多聽、多了解。「做環保,保護大地環境、淨化世間濁氣;做慈濟,培養愛心、淨化人心。要把握因緣,帶動人人一起做善事。」

上人強調,每天做好事,每天就有福。「人心偏差造作的惡業,比天災更可怕、影響更深遠。希望臺灣平安,就要帶動人人做好事;要讓人心改惡向善,就要不斷啟發愛心。世間愛心多、仇恨少,災禍就能減少。」

 

心門開,扭轉人生

長期協助漢生病人(痲瘋病)的「中國東方妙喜基金會」人員來訪。上人談到,雖然醫學早已證明「漢生病」是一種慢性、不容易傳染的疾病,但許多人仍有疑慮,不敢與病患接觸。「要透過宣導,導正大眾觀念。」

臺灣的漢生病官方收治機構「樂生療養院」,早年上人曾多次前往探視院友。他們雖然五官變形、肢體殘缺,卻有心回饋社會,接受慈濟幫助一段時間後,轉而「手心向下」成為助人者;有些院友還克服心理障礙,在慈濟人陪伴下到各地分享心路歷程,鼓舞人心向善。

「愈是將病患封閉起來,痲瘋病愈顯神祕、愈讓人不敢親近。」上人建議,要幫助病友打開心門,放心地面對人群。

今年四月尼泊爾強震後,慈濟持續援助至今,目前正進行學校援建事宜。與志工談話間,上人提到,慈濟有心回饋佛陀故鄉,希望援建的每一所學校,不只硬體有高水準,也能帶動提升國立學校的教育品質。

「慈濟對尼泊爾的付出,同樣無所求,但唯一條件,是希望學校招生不分階級──無論出身貧富貴賤,都能平等地在此接受教育。貧苦家庭的孩子能升學,未來才有希望。」

上人舉印度籍的皈依弟子普明‧巴利森為例,他出身於四姓階級最底層的首陀羅,是父母努力工作、栽培子女讀書,才讓他有機會成為成功企業家。

「即使印度、尼泊爾階級觀念根深柢固,只要讓窮人平等接受教育,相信日後就有機會改善家族困境,擁有翻轉人生的機會,進而發揮良能利益人群。」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