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十二至十三日 調心妙方:愛與感恩



11.12~13《農十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謙卑得人尊重,自大讓人礙眼。

誠正信實,做典範

與志業體同仁談話,上人叮嚀,身體力行「誠正信實」,自我做出典範,才能帶動他人。

「謙卑,是受人尊重的本錢;自大,無法得人尊重。凡事要先自問是否已經做到?若將自己放得很大,總是用頤指氣使的態度指揮人做事,會讓人覺得礙眼;或許口頭上唯唯諾諾,卻是陽奉陰違。」

人群是修行道場,上人教導,要提起承擔力、多用心,以讚歎、鼓勵帶動大家堅定信心,悲智雙運付出。

守護生命,守護愛

聽取臺北慈濟醫院醫療科報告後,上人讚歎大醫王持續增進醫療技術,讓搶救生命的品質愈益提升。「生命無價,愛也無價。感恩同仁用生命投入病患的生命,為他們帶來生命之光。」

今日是醫師節,二十多位護理和行政同仁呈獻〈白袍禮讚〉手語歌感恩醫師。上人欣慰全院同仁合和互協,彼此感恩互愛,以愛救治傷病。「愛與感恩,就是調和心靈最好的方法。」

九十歲的環保志工侯黃素麗阿嬤,日前因背痛到臺北慈院中醫部求診,她拜託吳佩青醫師:「可以讓我不要痛嗎?我要趕快回去做環保,上人說來不及了啊!」

吳醫師得知阿嬤還要照顧六十多歲、身心障礙的女兒,不敢開刀也沒錢買背架,只希望用中藥緩解疼痛;便透過醫院社服室、復健科尋覓適合的背架,冒著大雨送到阿嬤家,教她穿脫背架,如願繼續做環保。

慈濟環保站裏不乏像阿嬤這樣的高齡志工,以堅定的意志力為天地人群付出、永不退休;上人鞠躬感恩醫療團隊用心照顧這群老人家。

「大家不只醫治病患身體病症,也細心察覺心理問題,進而了解其家庭狀況,給予全方位的救助;真正做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以身作則,指好路

十三日,在關渡志業園區與北區培訓團隊座談,上人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慈濟的本質、精神宗旨與方向,永遠不變;但要根據現代人的思維模式,傳達慈濟精神理念。

「適應現代社會、了解年輕人的思考模式,並非要隨著其觀念而轉,而是要用他們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來引導,帶動人人以愛付出。」

現今家庭倫理式微,孩子多有自己的見解,父母長輩嚴肅說教、或一味迎合的態度,都難以讓孩子明白道理、了解做人的本分。

「倫理不存、道德淪喪,未來世界可能是非顛倒、混亂難安,讓子子孫孫難以立足。長輩必須以身作則,透過身教、言教,引導孩子守禮、懂理,重拾人倫道德。」

已故的臺北資深委員靜奐(蔡寶珠),八十多歲高齡仍搭公車到處收善款;一次,在公車站遇到善良熱心的年輕人要協助她搭車,師姊便拿出包包裏的《慈濟月刊》向他介紹。年輕人感於師姊的真誠,不僅自己成為會員,還介紹公司員工一同加入。

「早期發心的委員沒有經過培訓,但他們道心堅定、心懷熱忱,見人就說慈濟,把握機會邀約大家行善,讓人間菩薩不斷浮現。」

上人表示,愛親人、朋友,就要為他們指引一條好路,讓他們多造福。「自己打開心胸,也引導他人開闊心胸,見人就說好話、帶動人做善事。以身作則、建立言行典範,讓這分行正道、做好事的精神代代傳續。」

帶動人人平伏仇怨、提升愛心,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對立衝突、暴力戰亂而積聚的仇恨。上人教眾廣愛天下。「開闊心胸與眼界,不只關注臺灣事,也要了解天下事;加強淨化人心的力量,用心成就人間菩薩,讓大愛廣被天下。」

有人就有事。上人叮囑;想要圓滿人事,必須不斷溝通、修除錯誤、謀求共識。「要做得皆大歡喜,不要做得煩惱重重。」

上人指出,創立慈濟的初衷,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力行佛法、落實佛陀慈悲喜捨精神;期待大家用心守護慈濟五十年來打下的人文基礎,發揮慈悲、智慧,成就人人行菩提道。

人心和合,天下平

「天下事之所以複雜,是人心造成——就如屋簷排水管堵塞,會讓雨水四處竄流;人的觀念見解難以統合,就會到處製造問題,造成困擾。」

新店靜思堂落成,與北區慈濟人談話,上人期勉大家善用道場共修。「連結各人的心靈道場,合為一個開闊的大道場。」

《無量義經》是慈濟宗門的修行指南,指出修菩薩行,務必投入人群付出。上人勉眾結合科技布展,讓前來靜思堂參訪者,認知慈濟五十年來如何用愛鋪路,膚慰人心與大地。「只要用心,人人都是專家。」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