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9期
2015-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助人線上
  慈善國際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銀髮之愛
  發現歡喜
  大地保母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徵信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9期
  六日至七日 洗除煩惱塵垢



11.6~7《農九月‧二十五至二十六》

【靜思小語】法入心,除煩惱、洗塵垢。

相扶持,不怕路艱險

「法水能滋潤乾燥心地,除煩惱、洗塵垢。但若只是聽法,沒有吸收入心,就如用杯子裝水卻不飲用,無法解渴,於己於人皆無益。」

晨語時間,上人教眾,用法修除無明習氣,還要走入人群磨練,當說法者、傳法者,自度也度人。

五濁惡世,眾生煩惱多、濁氣重,若心志不夠堅定,很容易受到影響。上人教眾要「持戒」——防非止惡、杜絕煩惱。

「在人群中,磨練出不受一切境界誘惑、影響的功夫,心境永遠保持清淨無染,如同一面明鏡,能清楚映照人、事、物,境過不留痕。如此就能安住於娑婆,輕安自在。」

上人教導,聞法莫只自修,還要與善友相互切磋,力行大乘菩薩道。「心中有法、通達道理,自然能夠看得透、想得開,不會被人、事、物纏縛,而起無明、生煩惱。」

全球天災人禍多,慈濟人走過九十二個國家地區,救助苦難眾生的同時,也廣布善種子。上人期勉人人同心、同志願,持續精進菩薩道。

「相互扶持,就不怕路途險要。給予的物資終有用盡時,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種,隨著時間萌發茁壯,終有一天能成長為庇蔭苦難眾生的菩提林。」

入人群,磨練悲智心

二十三個國家地區、近兩千位海外培訓委員與慈誠,在三重、板橋靜思堂參與精進研習;圓緣時將由上人授證,正式走上慈濟菩薩道。

今年海外弟子歸來人數較往年多,早會時間,上人期勉大家,將靜思法脈深植入心、成長為菩提大樹,再成就無量種子。

「眾生隨業力不由自主而來人間,總期待長命百歲;即使活到百歲,仍嫌不足。心無明,故不知苦,又在苦中作樂——為了享樂而為所欲為、不斷造惡業,使得人間濁氣愈重。」

全球氣候愈來愈極端。上人呼籲人人珍惜資源,疼惜大地物命、減少浪費、降低污染,才能讓氣候調和。

《法華經‧化城喻品》以尋寶眾人迷失在曠野中、耽溺在化城中不願前進,比喻佛陀生生世世領眾走過五道、越過三界,弟子們自以為已經脫離生死得滅度,「生已度想,生安穩想」;但是導師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座讓大家暫時休息的「化城」,要繼續向目標前進。

與美國、加拿大慈濟人談話,上人開示,有些人只想修得身心清淨,怕被人群的世俗煩擾影響,不願也不敢走入苦難之地。

「慈濟人心志堅定、無所畏懼,哪裏有需要就義無反顧去付出。心志已堅,『化城』就可以收起來;要更進一步,修得究竟——到達佛陀教導的『大滅度』境界,滅盡一切煩惱,自度且度人。」

上人表示,行菩薩道也是化城,教導大家修行不能獨善其身,要提起菩薩精神,走入人群拔苦予樂。

金屬器皿須經高溫冶煉,才能打造成形;塑膠物品也是從原油提煉,經過熱火風爐才能成器。上人教眾:「要成就菩薩,須經過生生世世鍛鍊。甘願走入如同熱火風爐的苦惡人間,自我磨練慈悲、智慧,也在眾生心中種下悲智種子。」

上人表示,只要願意承擔、願意付出,終能做出成果。「心與力都要提升。有心又有力,任何重任都能承擔;反之,一旦停下腳步,很快就會退步。」

誠與情,廣結善因緣

七位精舍出家眾即將前往戒場受戒,上人叮嚀,要用心學習且合和互協,展現靜思精舍的修行道風。

「受戒,是出家一大事。在戒場,要見賢思齊、自我提升;見他人缺失,要自我警惕,切莫批評。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與人結好緣,法喜充滿而歸。」

即將行腳北上,上人交代常住眾,日常起居作務都要合和互協,守護身、口、意。

「人與人之間,要發自內心表達『誠之情誼』,以感恩、尊重、愛相互對待;照顧好自己與他人的身心。」

入人群,不受境轉動

午後,上人抵達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與志工座談。有人提問,修行是否一定要經過漫長的「塵點劫」才能成佛?

上人表示,堅定的心,需要長久下功夫訓練,境界來時才能不動心;且菩薩道是一條生生世世的漫長修行道路,要經歷高溫冶煉,才能成佛。

「隔離俗世清修,雖可以斷除煩惱;但是,走入人群才能驗證自己的心是否不起波瀾。不經由菩薩道,無法成佛;沒有走入複雜的人群中,就沒有淬鍊心志的力道。這些都需要長久時間鍛鍊。」

沒有苦難眾生,菩薩無眾可度,就沒有辦法成佛。上人表示,了解這個道理,就能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面對一切眾生。

「引法入心,在人群中不斷鍛鍊;直到面對人事都能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自然不會生起貪、瞋、癡等煩惱,污染清淨心,而能以品德典範感化他人。」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