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恤生比度死更重要
  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施醫施藥即無畏施
  賑助衣索比亞饑荒
  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
  洗人心智「靜思語」
  春回大地報君知
  光風霽月的悲懷
  讓浴火鳳凰重生
  愛的人生功課
  觀身無我
  期盼生死兩相安
  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跨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灑人間植福田
  愛的防疫網
  安止的力量
  清平的心靈生活
  綠色生命力
  延續半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的避風港
  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好像是舊事重提;但究其實,意義還是新穎而積極的。遠在一九二八年,大醒法師在廈門創辦《現代僧伽》雜誌的時候,就曾將提倡佛化社會事業,列為六大宣揚目標之一,只是當時因緣未成,佛教界以及社會各界,注意與反應的,並不太多。

記得大醒法師對於此事所揭櫫的,約略謂:「佛法本來不是離開世間的,但因為佛教向來與社會隔閡的緣故,僧伽已成為社會所欺棄的弱者了。然而平心而論,我們不能全責備社會的不是,實在是我們僧伽太不爭氣,自家的事業既不認真去做,而一衣一食又皆需社會供給,我們又不與社會以相當的利益,這樣是不對的。我們自家的事業——弘法——要實行工作,同時我們對於社會事業,也要提倡去做,並且要以佛教的真精神,去感化社會上的一切。」

這一段話,雖然是在四十年前說的,而環觀佛教界內部,以至於盱衡現實社會,到底變更了多少?我們相信,答案是任何人都可正確提出的;所以,我們才說提倡佛化社會事業,意義還是新穎而積極的。

因此,願在這裏稍加申論:佛化社會事業應該提倡;那麼,佛化社會事業又應該如何提倡呢?我們認為:目標僅一,途徑有三。一個目標,就是廣弘佛法;三條途徑,乃為:(一)加強傳播佛教的妙諦真理;(二)積極擴展佛教的慈善事業;(三)切實建立佛教的生產事業。佛教在社會,向來不爭不競,只以誠與仁為原則,這當然是高潔而神聖的;可是,由於保守性太濃,隨緣性太深,適應性太韌,發展性太脆,所以,也就造成自封、自由、自渙、自絕的不良後果,而變為依賴與闇弱。

是故,振奮之道,除了必須加強傳播佛教的妙諦真理而外,更必須積極擴展佛教的慈善事業;因為積極擴展佛教的慈善事業,在在處處,都有加強傳播佛教的妙諦真理意義存留。不過,要積極擴展佛教的慈善事業,則必須切實建立佛教的生產事業,切實建立起生產事業,非僅可以自給自足,無庸連「一衣一食」都仰賴於社會的供給,而且還可將所得所餘資力,作為積極擴展佛教慈善事業的費用;慈善事業真的積極擴展了,則佛教的妙諦真理,又何慮於不能從此加強傳播呢?總之,由以上這三個途徑所走向的一個目標,便就是提倡佛化社會事業了。

——《慈濟》月刊第5期1967年9月出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