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恤生比度死更重要
  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施醫施藥即無畏施
  賑助衣索比亞饑荒
  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
  洗人心智「靜思語」
  春回大地報君知
  光風霽月的悲懷
  讓浴火鳳凰重生
  愛的人生功課
  觀身無我
  期盼生死兩相安
  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跨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灑人間植福田
  愛的防疫網
  安止的力量
  清平的心靈生活
  綠色生命力
  延續半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的避風港
  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清平的心靈生活

佛陀傳記中,有一段極具啟發性的故事。相傳悉達多太子為悟得正法,捨棄宮廷奢華享樂的生活,轉而隱居山林,每日僅食一麻一麥,以極度刻苦的方式修行。過程中,他深感物欲熾盛、縱情聲色固然不利修持,但違反生理、傷害軀體的苦行,同樣無益於證悟;唯有捨棄苦樂兩邊的極端,過「中道」的生活,方能悟道解脫。

有此體悟後,悉達多結束苦行走出樹林,想到附近的尼連禪河洗淨塵垢,卻因飢餓過度不支倒地。幸好一旁的牧羊女供給羊乳,虛弱的悉達多才恢復體力,跋涉到對岸伽耶山的菩提樹下端坐修行,終於在七日後開悟正法,成為宇宙大覺者——佛陀。

佛陀成道的故事,說明了唯有不苦不樂、兼顧身心平衡,才能成就法身慧命;過度刻苦與過度享樂,都會是生命覺悟的障礙。

現代人的危機在於過度享樂。近來全球遭逢金融危機,經濟普遍不景氣,大多數國人已經自發性地節衣縮食,開始克制享樂的欲望,也有人因生活條件大不如前而發愁。

然而我們亦可如是善解:經濟發展停滯,消費需求減少,生產開發趨緩,正是減少碳排放,讓地球喘息的大好良機。人們在不得不節制消費的情況下,正可開拓歸於「中道」的心靈生活。如證嚴法師提出「清平致福」的主張,鼓勵人人在生活上做到克己、克勤、克儉、克難,少一點奢侈、多一些平淡,寡欲自然輕安自在。

在國際賑災行動中,慈濟志工深入貧窮國度,經常看到「月點燈、風掃地」的簡陋居所,然而居住在其中的人們,卻有著燦爛笑容。貧者的怡然自得,反映出快樂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知足就能常樂,就能免除「有一缺九」的求不得苦,而且還有餘力布施行善。

許多接受慈濟幫助的人,雖然家中清貧,但也熱誠響應「竹筒歲月」精神,捐錢的數目雖小,但難捨能捨令人感佩。又如環保志工即使面臨賣一車資源還不如花掉的油錢,依舊以草根人情,繼續用行動來守護大地,這些都是「心富」超越「財富」的具體展現。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在滿足生存基本需要的原則下消費,不縱欲浪費,既有益身體健康,又能達到心靈的清明平和。值此全球不景氣,人心隨著各種經濟指數動盪的時刻,如何擁有清平的心靈生活顯得更迫切重要了。

——《慈濟》月刊第504期2008年11月出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