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恤生比度死更重要
  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施醫施藥即無畏施
  賑助衣索比亞饑荒
  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
  洗人心智「靜思語」
  春回大地報君知
  光風霽月的悲懷
  讓浴火鳳凰重生
  愛的人生功課
  觀身無我
  期盼生死兩相安
  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跨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灑人間植福田
  愛的防疫網
  安止的力量
  清平的心靈生活
  綠色生命力
  延續半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的避風港
  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光風霽月的悲懷

盧安達,這個坐落在非洲中部的國家,已經不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而是本世紀末一個人間最大悲劇的代號。

無論新聞媒體的報導或實際發生的情況,把盧安達形容為「人間煉獄」,並不為過。高貴的生命在這裏飽受踐踏,人性的尊嚴在此地備受摧殘。生離與死別,痛苦與哀號,加上彈痕斑斑,斷垣殘壁,屍體遍野的景象令人心酸。

數十萬人慘遭屠殺了,生命就像芻狗般任由挖土機推挖。數百萬人逃離家園,骨肉流離,難民徘徊於盧安達與薩伊邊界之間,這是一幅悲慘的逃難圖,綿延數百公里的逃難隊伍,餓死的有之,病倒的有之,哭號的有之,呻吟的有之,被遺棄的嬰兒到處可見。臨死仍緊抱稚子的母親,無助的眼神令人心痛;骨瘦如柴的老人,惶恐茫然的神情令人鼻酸。誰無子女,誰無父母,人間浩劫莫此為甚!

人禍可怕,天災可悲。兵災之難未息,疾病之害踵至,成千上萬逃過屠殺浩劫的人,在霍亂肆虐、痢疾橫行的疫情侵襲下,仍然沒有逃過死亡這一關。

缺水缺糧,缺醫缺藥,使盧安達的災難雪上加霜,兵災、病災與饑荒,讓全世界的人膽顫心驚,哪怕是鐵石心腸,都會為這樣的國家一掬同情之淚。

為緊急救援盧安達災民,慈濟和總部設於法國的世界醫師聯盟(MDM)攜手合作,緊急成立「救援盧安達醫療團」,號召了二十三位醫護人員,帶著四十噸醫療物資,租用專機從法國起飛,深入盧安達首都吉佳利,展開第一階段救援工作。

慈濟從臺灣派往盧安達的人員,包括慈濟醫院家醫科主任王英偉與慈濟基金會祕書室徐祥明,他們是參與第一線救援行動中,首批來自東方的醫療與工作人員。

慈濟排除萬難,主動參與盧安達人道救援工作,是基於慈悲濟世的宗教情懷與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這項救援行動證明了臺灣本土化的慈善團體也能和其他國際救援團體同進同出,為世界災難的救援貢獻力量。

臺灣要贏得國際人士的尊敬,就必須為國際間盡力;臺灣人民要在國際舞臺上昂首闊步,就必須要有放眼天下的世界觀。

慈濟在國際賑災這條路上走得很艱辛,但為了宗教情懷、為了人道精神、為了盧安達的苦難人民、為了臺灣的國際形象,慈濟人走得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任誹任謗。

慈濟是個土生土成的慈善團體,對臺灣本土的關懷自然不餘遺力,對臺灣貧苦與急難民眾的救援,都身先士卒,這可從近三十年來的慈濟作為獲得證明。慈濟也是個佛教團體,佛教以慈悲濟世、救苦救難為本懷。世界上許多苦難的地方,都有天主教、基督教的濟助行動,佛教的慈悲不亞於耶穌的博愛,但慈悲必須付諸行動。

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平等」,也再三叮嚀我們要尊重生命,為了尊重生命、實踐佛陀教化,證明佛教的慈悲並非止於口談,慈濟的國際救援行動應勇往直前,藉此向世人宣示:臺灣人民的愛心無垠;向世人證明:天主教、基督教能,佛教也能。

臺灣要想贏得國際人士的尊敬,絕對不能推卸對國際社會應盡的責任。慈濟因為愛臺灣,所以不能讓臺灣埋沒在世界舞臺的黯淡一角。慈濟的用心,誠如《詩經》上所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慈濟從事國際賑災,豈有所求,如有所求,只求臺灣的尊嚴,與自己的心安而已。

——《慈濟》月刊第333期1994年8月出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