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恤生比度死更重要
  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施醫施藥即無畏施
  賑助衣索比亞饑荒
  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
  洗人心智「靜思語」
  春回大地報君知
  光風霽月的悲懷
  讓浴火鳳凰重生
  愛的人生功課
  觀身無我
  期盼生死兩相安
  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跨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灑人間植福田
  愛的防疫網
  安止的力量
  清平的心靈生活
  綠色生命力
  延續半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的避風港
  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愛的避風港

七月初尼伯特颱風重創臺東,慈濟志工走訪撫慰近六千戶受驚的鄉親,月底舉辦吉祥祈福會,祝福鄉親早日重建家園。志工一路陪伴,協助修復毀損的房屋。

受災居民要揮別夢魘創痛,唯有復得安穩的家屋依靠。慈濟志工長年來在慈善工作第一線,見證到許多人在安身後得展歡顏。

「房屋修繕」是慈濟慈善經驗累積形成的模式。一九七五年,妮娜颱風襲臺,花蓮遭逢十七年來的最大風災,是全臺最嚴重的災區。證嚴法師賑災時發現,多數受災戶可以自力修復屋舍,無力重建的多是貧戶。他們原住在公有地上的違章建築內,災後無復建可能。

當年,靜思精舍的屋頂也遭強風摧毀,修理的經費短缺,只能以帆布覆蓋。法師卻在《慈濟》月刊親自撰文呼籲,要為貧戶建造十五戶鋼筋水泥房。這是慈濟功德會第三次為貧者建屋,規模甚於前兩次。購地加上工程費達數十萬元,幸得社會的愛心圓滿成就。

這項援建樹立慈濟慈善工作新的里程碑,不論是災難後的重建,或為家計匱乏者修繕房屋,都是海內外志工實地訪視評估的必要項目。

雖然臺灣的社會福利制度已趨健全,政府也編列扶助弱勢者的房屋修繕經費,然而預算偏少。

有些貧戶受限於法定身分,無法申請補助;有些貧戶並無居住房屋的所有權,修繕容易產生糾紛。許多貧者或許年老、獨居,加之疾病,無力整理居家環境,即使申請修繕補助,要施作也有困難。

彌補這些缺憾的是民間慈善團體,例如臺灣寶島行善義工團,即針對弱勢對象建屋修繕;另外,也有政府、企業與慈善團體合作的例子。慈濟志工深入鄉間陋巷,有時經由街坊鄰里的轉告,發現住宅環境殘破者,立即協助整修。

雲林、彰化農村裏的慈濟照顧戶,許多居於祖輩留下的傳統竹管厝,基本衛生條件差。修繕團隊考量傳統古厝的建築特色,為他們重建浴廁,修補了居家安全,也修補了居民對家屋的情感和農村裏的人文地景。

不管風雨,以愛重建家的避風港,堪稱是人間至美的風景。

——《慈濟》月刊第597期2016年8月出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