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身無我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十三位大德捐出他們的遺體給慈濟醫學院,做教學研究之用。等待將來學生上「大體解剖」課時,便有充分的機會實際了解人體精密的構造,而使基礎醫學的學習不僅限於書本。
相較於國內醫學院普遍缺乏大體解剖遺體來源,慈濟醫學院的學生可說十分幸運。如此難得的機緣,多承社會善心人士對慈濟的護持有加。
我們對這十三位捨身做無上布施的人間菩薩,致以萬分敬意。他們的形體生命雖結束,清淨無我、灑脫自在、利益病苦眾生的大愛,卻將活在無數人的心中,感召更多的人跟隨效法,創造宇宙間生生不息的慧命。
捐贈遺體的懿行,使我們對佛法有更深切的體認,那就是「佛法不離世間覺」。覺的是什麼?覺「觀法無我」,從對自我色身意識的執著中,解脫出來。
華人的傳統觀念裏,一個人死後得屍身完整,穿戴整齊地入土,才算走完人生全程。這是親屬子女的責任,也是維護人倫禮俗的重要一環。若無法全屍,或者屍體有所損壞,都被視為不祥而難安。
儒家觀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影響華人已超過兩千年。這使得臺灣捐血行動尚未能蔚為風氣,捐贈骨髓以救血液疾病患者的行動,也有待持續普遍地宣導,而捐贈器官者更僅限於極少數人。相形之下,這些工作的推行,比在西方世界困難得多。
佛教對於身體的合成,解析得十分透徹精闢。例如《楞嚴經》中,佛告阿難云:「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溼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依佛陀的教示,色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羅織虛相妄見、塵勞煩惱,使一個人清澄明覺的本性受到汙染,如要恢復清淨,須發菩提心。佛陀說:「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對色身意識的緣起了然於胸,以菩薩行超越其障礙束縛,這不只是勇者的行徑,亦煥發轉識成智、解脫生死的神聖情操。
發心捐贈遺體的人,可謂為我們立下了榜樣。他們「觀身無我」,不是看淡生死,而是看破生死。生又何嘗生?死又何嘗死?對萬般珍視自我的現代人來說,其意境何等高潔!
——《慈濟》月刊第345期1995年8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