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吟詩賦
夏日午後一場大雨,雨勢驚人伴隨轟隆雷響,急避躲雨的、關窗防雨的、睡夢中聽雨的,人人身動,心更是動了起來。一刻多鐘後,雨停、蟬響、陽光閃閃,若不是晒衣杆上還掛著水珠,真不能相信曾有那一場雨。
夏雨倏忽何所似?人間的幸福與災難,莫不類此。幸福很難每時每刻,災難說來就來,並不會先要一份同意書,先讓人們有了心理準備。災難來臨,有人躲避、有人哭喊、有人驚呆了,但也有人顧不得自己傷勢,反而熱情熱心先關心別人的安危。
慈濟正是那「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一個單純而踏實的團體,在大環境之下、在大災難之前,它也只不過是受難中的一員,卻願意鼓起意志,救人為先,救難為急,救心為要,視救苦為「甜蜜的負荷」!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一書,從《慈濟》月刊五十多年來、六百多篇「社論」中精挑而出,帶領大家回顧歷史,信實有徵。
印順導師曾開示:「一般人學佛,都是念佛,想往生西方;好像離開這個世界就好了。真正學佛法,要發揚佛法的真正意思:此時、此地、此人。弘揚佛法,不要忘記這個地方、這個世間,也要適應人個別的因緣;要利益眾生。我們在人間,沒有一個人是單獨的,都會和人有關係,所以,修學佛法不但要使自己得到好處,也要讓許多人得到好處。」
慈濟志業的開頭是克難的,不是有人護持就輕鬆建立;慈濟志業的過程是步步學習的,不是一路無阻而順利達標。半世紀後再回頭細看,沒有哪一步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追求真善美,為了編織人間幸福的網籃。
證嚴法師說:「慈濟四大志業推行以來,第一個十年專心做慈善事業、第二個十年用心規畫醫療建設,慈善及醫療都是有形的救人;第三個十年以教育為重點;第四個十年將人文充實於慈善、醫療、教育志業,從平面媒體擴及電子媒體,致力傳播美善。」與此同時,「國際賑災」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愛心;「骨髓捐贈」搶救危急的生命;「環保」護大地;「社區志工」發揮守望鄰里、隨傳隨到的機動性。
佛法的實踐與傳播,需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半世紀以來的慈濟,志業內容活潑且豐富,一方面順應人心與社會需求,另一方面,也已開展出落實信願的修行大道。如今,慈濟志業已邁入第五十四年,改變了很多人的生命價值,先行者、繼承者、待培育者千千萬萬……透過五十年來的社論回顧,期能鑑往知來,啟發有為者亦若是。
人的團體,有人類精神奮發向上向善的昇華;然而,七情六欲的人間,也有貪功、猜忌、忘卻從前的迷失,以為一場雨過後就是天晴,熟料烏雲又再聚集,昏天暗地疾風又起。但,總有天真純良的傻人,會接住一桶桶雨水,曲折跋涉,去灌溉雨水未能踐履之處,澆下希望,解土地焦渴,為未來照亮。
寶島臺灣,在一九九九年驚爆「九二一大地震」,二〇〇九年又發生狂暴的「莫拉克風災、水災」,佛經所示「地、水、火、風」的四大災難,一幕幕在人間真實上演。
但很快的,十年過去、二十年過去,除了能夠儲存龐大訊息的電子資料庫,傷痛及災後奮起的印象,是否還存在容易遺忘的「人腦記憶庫」中?證嚴法師苦口婆心喚醒大眾,「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因為災難離我們不遠,只要欲望縱馳,它還會發生!
莫忘,是為了將忍痛的教訓記住,將美善的力量發揚,將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故事」說予新生一代,將愛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