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人生像一葉扁舟,在大海波濤中需要有個好舵手;人生又像一隻紙鳶,在紙鳶放出時,需要聚精會神拉住繩索。
蘇東坡感嘆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的確需要一具智慧的引擎,引導自己,進而成就他人,裨益社會群眾。
佛教教義,最主要的就是在啟發人的自覺;要啟發人的自覺,最重要的則是自我修攝。佛陀也是先自我醒覺,然後才喚醒他人醒覺。
物質文明的發達,人不欠缺物質,卻缺乏智慧。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俗常說的聰明而已,而是佛覺中的明淨妙慧。
般若如冬天的太陽,清秋的明月,予人以溫暖和光明,予人淨心的契機,有修攝的助力。
學佛,並非要離開人間;在人間,一樣可以學佛。「佛法不離世間法」,研究佛法或宣揚佛法,皆有建設人間淨土的功德。
建設人間淨土,必須先從把握人心做起。自我覺醒,再喚起他人覺醒;一個人有了這種觀念,進而促使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更使人人皆能有這種觀念,「心淨則國土淨」,人間淨土、智慧人生自然不難獲致。
近代名僧太虛大師曾有一番呼籲,他主張先畫一地區,以為示範性的建設人間淨土,使欲追求智慧人生者皆能來歸,然後逐漸擴大,影響社會與國家。
這正如近年來政府提倡建設新社區一般。範圍無須太大,只要能使境域分明,施設樣樣配合理想就夠。
太虛大師在他的〈建設人間淨土論〉一文中,曾有這樣的一幅建設藍圖,他表示:「人間淨土,假如有數十里之山地,水泉充足,竹木茂盛,田隴耕種稻麻,在高山深平處建一寺,依般若清淨理想,以結合般若清淨徒眾。」
這不是高調,如臺灣東部一大片縱谷平原,就是可籌畫的人間淨土建設區。
問題在沒有人提倡,如果有人登高一呼,並切實以生活實踐為宗旨,相信不致毫無成就與意義。
佛教的發展,是人類文化的創造,是心地法門的開拓,能「淨心」,則「國土淨」,人人有這樣的心地法門,人人可成智慧者。
——《慈濟》月刊第62期1971年1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