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編序〕點點滴滴,信實有徵
  提倡佛化社會事業
  恤生比度死更重要
  智慧人生與人間淨土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施醫施藥即無畏施
  賑助衣索比亞饑荒
  佛教慈濟醫院的特色
  洗人心智「靜思語」
  春回大地報君知
  光風霽月的悲懷
  讓浴火鳳凰重生
  愛的人生功課
  觀身無我
  期盼生死兩相安
  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跨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灑人間植福田
  愛的防疫網
  安止的力量
  清平的心靈生活
  綠色生命力
  延續半世紀的希望工程
  愛的避風港
  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翻轉貧窮的希望所在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莫忘那些年那些事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誰都知道,慳貪是病,且是眾生的通病;布施是藥,且是治療慳貪之病的對症妙藥。因病求藥,理當出於自願,得藥須服,才可受到效益。

可是,如果有布施的心,而沒有布施的機會,正如得到了藥,而沒有辦法吃下去一樣。

照常情來說,受施的人,等於是替布施的人製造機會,使他既已得藥,又能有吃下去的辦法。因此,布施的人,為了醫治慳貪的大病,雖得到藥,卻沒有辦法吃下去;受施的人,恰巧給他製造出吃藥的機會,使他能夠將藥吃下去,且能藥到病除。是故,布施的人,實在應該感激受施的人才對。因為,受施的人,正玉成了布施的一番功德,使布施的人,有得藥的智慧,而又有機會將藥吃下去,受到醫治慳貪之病的效益。

反之,如果有布施的心,卻存著求福的念頭,則無異在向服侍你吃藥的人,反索報酬,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布施就是修福。有人不了解這個意義,卻以為是為了求福才行布施。真是「頭上安頭」、「騎驢覓驢」,橫生許多枝節。求福未見得福者有之,求福反而得禍者亦有之,所以,常聽有人嗟嘆,說:「好人難做!」

其實,好人並不難做,只是自己未曾真正做過好人就是。大家可以試想,救人急難,施予錢財,受救受施的人,絕對沒有不感激的。如果念頭不對,一味以救急或布施是在求福,則無異乘人之急,類似放高利貸,後果如何,當不言可知。到頭來,不但可能連本錢也丟掉了,還要結些仇怨。於是,那「黑心債主」也大發慨嘆,說:「好人難做!」試問,這是真正在做好人嗎?

必須憑智慧加深領悟的,便是布施乃一種隨緣的自願,不能心先存有所求的念頭,而後才布施。如果是這樣的布施,豈非等於在放債?放債的目的是利息,有甚可貴?有甚意義?既不可貴,既無意義,何以不知乾脆將「有所求」——例如求福——的念頭打消呢?

世尊住世的時候,即曾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誡眾生:「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要以清淨心而行布施」。所謂「無所住」、所謂「清淨心」,就是不見施者、受者,和所施的財物。

《心地觀經》有布施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不求福;但無量無邊福德,已在裏面,豈待求而後得?譬如引水灌池,但使水不斷灌進去,也自會滿,豈要求而後才能滿呢?

《金剛經》上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慈濟》月刊第128期1977年6月出版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