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人心智「靜思語」
書可以益人神智,所以好書不厭百回讀。
《靜思語》是一本公認的好書。看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法喜充滿之感。譬喻真切處,大家也都會有「深獲我心」之歎。
真理往往寓於尋常之中,偉大常在平凡裏頭。《靜思語》沒有詰屈聱牙的用語,但句句發人深省;沒有艱澀難懂的佛學名詞,但字字浮躍佛性。不論你懂不懂佛學,看了這本書,就可以一窺佛的聖諦。
《靜思語》是證嚴法師對弟子的教化,裏頭也有不少的答客問。哪怕是片語隻字,都可新人耳目,洗人心智。
「靜思」是靜坐深思的意思。「靜坐是為調身、調心、調氣,要調得身心一如,動靜一致。」靜坐深思,主要用意是聚精凝神,養精蓄銳,反觀內心自性,以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亦即是: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善奉行。靜坐不離此意,能此即謂真修行。證嚴法師的修道處,名為「靜思精舍」,即取此意,故其法語,稱為「靜思語」。
現在《靜思語》將由九歌出版社發行,其用意無非想將此嘉言睿語,廣泛流布於社會,期能發揮啟迪心性,淨化人心之功。
雖然古德說「言語道斷」,其實,不是言語道斷,執著於言語,而不能體悟力行,才是道斷的原因。
言語和「道」的關係,就像以手指月一樣。以手指月,目的在月,不在指;忘月而執指,就是顛倒了本末,非手指的用意。
《靜思語》用最簡潔易懂的語言闡述人生的道理,指出人生的方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大家能力行慈悲喜捨的佛道。「道」不在說,而在「行」。說法的目的,在於勸化大眾「止惡行善」,讀《靜思語》必定要讀到精髓,千萬不要辜負證嚴法師諄諄善導的苦心。
唐朝劉禹錫的詩云:「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它的意思是說,水要遇到山石阻隔時才會有險灘,而人心卻是即使在平地,也會起大波瀾。我們的社會,到處充滿了汙染,人心的汙染尤甚。欲使我們的社會和諧清新,就必須有法語的洗滌,《靜思語》就是清涼劑。
《靜思語》可以看成一本哲理的書,也可以看成一本實證的書。
看哲理的書要睿智,看實證的書重實踐。用睿智去實踐佛陀的教化,落實慈濟的精神,這是《靜思語》出版的目的。看這本書的人不可不察,也不可不知。
——《慈濟》月刊第276期1989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