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浴火鳳凰重生
《前進高棉》這部影片的播映已經是好幾年前了,直到現在,影片中老百姓逃避戰火、流離失所的混亂情景,仍然歷歷在目;老弱婦孺驚慌失措,生命如草芥的悲慘畫面,仍然迴蕩腦海中。
不深入苦難,實在無法理解苦難人民的感受;不深入戰區,也難以理解焦土頹屋的慘狀。
七○至八○年代間,高棉堪稱苦難國家的代表。當時只要提到高棉,關心世局的人士都會搖頭嘆息,為苦難的高棉人民一掬同情淚。
現在易名為「柬埔寨」的高棉,已從內憂與外患、爭權與奪利的重重包圍中突圍而出,它正逐漸擺脫種種糾葛與困境,開始在民主陣營中蹣跚學步。
但二、三十年來的戰爭與動亂,殘殺與破壞,已讓這個國家元氣斲喪。殘破與貧窮,蕭條與落後,成了此時柬埔寨最貼切的寫照。
就像其他文明古國一樣,柬埔寨也有過強盛的國力與光榮的歷史。雄偉壯麗的吳哥城,八百多年來一直矗立在柬國北部的暹粒省。這座經長時間烽火洗禮與風雨摧殘的古城,部分建築已崩塌,多數石雕被盜,建構城池的砂岩已斑剝,儘管歲月讓吳哥城蒙塵,但不能讓它的雍容華貴失色。既雄偉壯闊又精雕細琢的不凡氣勢,讓人目眩,它正像飽經風霜卻仍剛勁挺立的老人,抬頭挺胸,驕傲地向世人細說著柬埔寨的榮耀。
當然,歷史的榮耀,無補於現實的貧窮落後;往日的強壯,也無助於長時間的創傷、虛弱。面對現實的殘酷,柬埔寨必須學會從跌倒中站起來,從廢墟中走出來。
去年十一月,慈濟接到柬埔寨的求援信息後,立即派遣人員前進高棉,深入苦難。勘災人員馬不停蹄,足跡遍及水澇與旱害交相襲擊的干拉省、婆羅門省、茶膠省、實居省,目擊災情之嚴重與民生之潦困,心中感慨萬千。
證嚴法師當機立斷捐助抽水馬達二十部、柴油一萬公升與機油三百公升,先行應急,搶救旱區數萬公頃的稻禾,使農民重燃收成希望。
隨後,慈濟根據災情的輕重與賑濟的緩急,陸續捐助抽水機一百部,柴油、機油、大量白米、穀種、防水膠布,更動員慈濟志工一百三十餘位,分三梯次,親自前往災區發放物資慰問災民,受惠省分遍及婆羅門、茶膠、干拉與馬德旺,受助災民逾三十萬人次。
俗語說:「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解人之苦,救人之難,最重要的是「即時」與「誠心」,慈濟人的誠懇與效率,已深深震撼了柬國朝野。他們不僅感受到來自臺灣民眾誠懇的大愛,也震撼於慈濟人迅速踏實的做事方法,更感動於慈濟人不畏危險,無視艱難,勇猛精進的犧牲奉獻精神,柬國第一總理多次在國會中強調:「要以慈濟的精神建國,以慈濟的誠懇回饋。」
協助柬國劫後重生,快速走出殘破、貧窮與災難的陰影,讓他們重拾失去的信心,昂首闊步再創昔日的榮輝,必須運用智慧與愛心。慈濟的力量雖然有限,願力卻是無窮。以柬國的天然資源與地理條件,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只要該國上下一心,只要我們扶他一把,再創吳哥王朝的光輝榮耀並非不可能。
像一隻浴火後的鳳凰,柬埔寨正待展翼高飛,但願大家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只要我們付出少許關心與一點幫助,說不定這隻浴火鳳凰就能從此鵬程萬里了。
——《慈濟》月刊第343期1995年6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