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經濟不景氣是近來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跳票、股市大跌、政府金融紓困等一連串的消息,幾乎每天大篇幅登在報端,隨著那些數字的跳躍,許多人的心也起起落落,徬徨不安。
經濟反映了社會脈動的現實複雜面,但無法反映社會人心的整體真相。想想看:那些數字對一般人有立即明顯的意義嗎?我們「看」與「感覺」這個世界,和他人「交往」的過程,其得失可以換成金錢計算嗎?
當許多人因荷包縮水,或進帳不如預期而覺得匱乏時,其實是我們該認真思考「何謂匱乏」。我們的生活所需不多,卻要求太多,欲望被擴張成無底洞,自然也膨脹空虛的幻覺。而個人的貪欲造成他人的匱乏,嫁禍於社會共同承擔,這是形成貧富差距、國家動亂的重要原因,古往今來皆有明訓。
印尼前一陣子發生嚴重暴動,金融風暴固然影響許多企業,但受創最鉅的卻是升斗小民。根據統計,印尼有幾千萬人生活在聯合國的貧窮線以下,年平均所得只有兩百五十美元,居住環境惡劣,孩子缺乏受正常教育的機會,而這次金融風暴更使半數人口一億人以上淪為貧民。
其實不只印尼,據聞全球五十七億人口中,十一億人控制了百分之八十三的全人類收入,最窮的十一億人只有全人類所得的百分之一點四。
窮人的生活境遇悲慘,被逼得喘不過氣來時,很可能游走道德與法律的邊緣,搶劫別人的財富;但是,一些米糧油糖的贈予,就可以安撫他們的心。元月初,慈濟到印尼發放五萬份民生物資賑濟,就看到許多純真滿足的面容。
我們由此得到的啟示是,並非是窮人,而是人心的慳貪,造成這個世界的動盪,如果能以慈悲的心念看到別人的匱乏,伸出援手,世界就多一分祥和。貧窮問題的改善固然要靠有形的物資,更有賴感同身受的悲憫情懷,和實實在在的行動付出。
和金錢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慈悲不會匱乏,可以自心開發;慈悲的相互薰染不可量不可數,把人們緊密地連在一起,而不像錢財一般,使人相互競爭衝突。慈濟在海外進行災難援助的腳程所以愈走愈深,不是因我們出了多少財力,而是因眾志成城,如菩薩的心力不斷湧現。
慈悲使人富足,因為我們發現它達成金錢也無能的交易,那就是知足、感恩與歡喜,那是永不會起風暴的人性經濟。
——《慈濟》月刊第387期1999年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