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年輕力量
在臺灣,宗教信仰是民眾投身志工服務的推力。這些志工以往多屬中老年人,以行善積德或回饋社會的心態利益他人。然而,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的青年加入公益組織,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
聯合國在二〇〇一年宣告這年為「青年志工年」。臺灣的NGO(非政府公益組織)數量及志工人數也在近十年間加倍成長,其中有許多年輕充滿活力的身影。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立已逾二十五年,成員在大專校園裏組成服務性社團「慈青社」。他們隨著慈濟委員服務醫院病患,關懷訪視貧戶,跨出了原本單純如象牙塔的校園,領悟佛法所言的「生老病死苦」。
這些青年生長在經濟成長,生活素質提高的年代。在滿足物質欲望的資本主義潮流下,他們對生命價值也產生疑惑:到底,人生該往何處去?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他們在志工服務的過程中,遇見與自己生活處境的反差與衝擊,在與他人善的連結中省思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命的真諦。
隨著移民海外或留學,「慈青」也逐漸在不同的國家生根發展。在美國,「慈青」連續十一年參與聯合國青年大會,進行國際公益經驗交流。在福利制度良好,但醫療費用高昂的澳洲,有專業牙醫師背景的畢業慈青們,發起為經濟弱勢的城鎮居民義診,進一步帶動當地「慈濟人醫會」的成立。
學生時期投入慈青,也影響了日後的人生觀。曾有醫師回憶,就讀醫學院時期參與醫院志工隊,看見病人及家屬受苦而體會證嚴法師所言,人生最苦莫過於病。勇於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他立志成為為病人設身處地著想的良醫。
原本從事科技業的陳璽文放棄高薪,開設咖啡簡餐店,以便投身社會公益,包括為教養院成立庇護農場,協助原住民部落推動重建生態平衡的社區營造計畫。二十五歲時代表慈青獲選為英文版《亞洲週刊》亞洲青年代表的顏秀雯,和同樣從事教育工作的先生陳岳男,在步入中年後依然持續陪伴校園裏的慈青。
「慈青」加入慈濟的菩薩隊伍,如今也浩蕩長,許多人成為受證志工,更在志業體中耐煩耐勞地付出,他們和海內外青年志工共同形成天地間善的清新力量。祝福慈青們如證嚴法師所言,人生之難得在於成為世間的拓荒者,踏出第一步,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淬鍊出人性的價值。
——《慈濟》月刊第619期2018年6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