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明世宗之後的佛教亂象
  反邪歸正
  受戒.寄家書
  主修閱藏著述
  撰寫《八不道人傳》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生於四百年前的明末時期,後人尊為明末四大師之一;其對後世的貢獻,連弘一、印光兩位大師都讚歎不已,可見大師對後世之貢獻。

確實,大師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一、大師對各宗派佛法的思想進行辯證、論述,並集大成,著作等身,成為近代佛學的大通家。二、大師不只自身嚴持淨戒,精勤修持佛法,而且因應當時佛教的流弊,不畏艱辛地撥亂反正。三、大師一生在各種逆境中摸索佛法所展現的人生態度,足以成為後世的楷模。

所幸,由於蕅益大師所處的年代與我們較近,相較於其他高僧大德,我們可以有更多資料與更清楚的時代背景,藉以看得更明瞭。

 
對真理的追尋

這些對後世的貢獻,並不是大師從年輕時就立定志向的。事實上,大師一生的心態與思想歷經過多次的轉變;這些轉變,主要是來自於大師對「真」的追尋,進而成就其「大」。這整個蛻變的過程,便是本書想要特別傳遞給讀者的。

在本書中,我們怎麼樣更「近」地去看大師呢?首先,大師的著作非常豐富,這些文字資料多數仍良好地保存著,所使用的語言習慣以及民情也與現代較為相近,大師的心路歷程都可以在他的著述和書信中得到清晰的輪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師在自我摸索中的種種蛻變。

如前所述,與許多古代的修行人相比,大師並不是一出生就對自己的志向與修行法門堅信不移;事實上,大師的「疑惑」比一般古德來得更多,甚至有時混亂到難以決疑。這一方面固然是大師本身的嚴謹性格所致,也有很大部分來自時代背景的因素。

中國的佛教經典與論註,自宋代印刷術發明後開始廣泛流傳;在這之前,人們其實很難有機會廣博接觸到佛法的各種法門,甚至能聞其一已屬萬幸。到了明末,由於典籍的廣泛流傳,禪、淨、密、律、教等五宗雖然看似已有開枝散葉之勢,但諸法門也因為修行者的主觀或曲解,而有逐漸變質的現象,甚至有流向庸俗化、偏執化的傾向,有的經典甚至出現魚目混珠而真偽難辨。所以,到了明末,佛法實質上是已經走向衰敗的方向。再加上當時朝廷政策等因素,明朝對僧侶的的管理制度,變相鼓勵了許多投機分子混入佛門;這些人主要是基於套取社會福利的目的,而佯裝現出家相,甚至將出家證(度牒)作為商品買賣。

到了明代中葉,佛門已是龍蛇雜處,無行僧人敗壞佛法的事件屢見不鮮。而即使有心實修之人,面對當時的五宗十派,或如天台宗逐漸為人所輕忽,或如律宗之開遮持犯早與佛世不同;甚至以明代最興盛的禪宗來說,禪和子口說公案、戒行則束諸高閣等問題,早已成為當時的普遍風氣。就算其中有不願同流而欲實修的禪者,面對當時已混入宋明理學的禪宗,欲得祖師禪的真義也得要碰碰運氣,看能否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給予指引。

大師身處的年代,恰好是佛經上所說的「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也就是末法時期。在《大方等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分布閻浮提品第十七》提到「五五百年」的說法:

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禪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鬪諍言訟,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了知清淨土,從是以後,於我法中,雖復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毀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

簡言之,大師的時代(明末清初)佛法已經式微,僧人大多徒具形象,而無實修的內涵。

回到大師所處的時代,當時所流傳的各種經論,何者是真正佛的知見呢?普世所傳、所言的佛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呢?又,哪個是如法的?哪個是方便的呢?這些摸索的時間幾乎占去大師人生的一半以上。所謂「四十而不惑」,大師在這方面的摸索,也是幾乎到了四十歲以後,方向才比較明朗。

到了四百年後資訊更為發達的今天,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也一定難免遇到這樣的疑惑。大師示現出,像我們一樣的平凡人,也會遇到種種矛盾與疑惑,甚至退轉;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追尋真理呢?

本書除了詳實地比對大師的生平事蹟,也將摘錄了大師在同一時期的著述與文字,直接反映大師當時的想法與觀念;這個整理的過程,讓我們對大師身為一個「凡人」的感受更為親切。

 
以佛菩薩為師

其次,大師有著很「孤單」的一生。大師恰逢生於亂世,前面提到對於解惑與去假歸真的追求,可以說是大師一生中重要的職志。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等,以儒家啟蒙的大師自是明白這個道理。

除了獨覺的聖人外,大部分的高僧大德,多半能在修行的路上得到一些師友的啟發;唯獨大師,修行路上幾乎找不到同行之師友。世緣的孤立,加上體弱多病,使得大師經常有業障深重、生不逢時的感慨,遂經常懺悔以求滅罪。

大師在青少年時期,就自嘆遇到邪師邪說,在程朱理學思想上,花了不少時間與冤枉路,甚至還造下闢佛的惡業。進入青年時期,一生中唯一有機會親近的善知識憨山大師,又因為交通不便的障礙而無法親見。

到了壯年時期,好不容易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與雪航、歸一和惺谷等三位法師建立緊密的友誼,對於四人彼此在佛法上能互相解惑、增進而法喜充滿。然而,短短的五年之間,這些朋友病逝的病逝、離去的離去,大師最終還是只能回到孤身一人追求佛法的路上。大師的世緣居然如此貧乏啊!

到了壯年後期,大師苦無良師益友之下,對於心中的種種疑惑,無人可以請教或討論,只能藉由《占察善惡業報經》及占察輪,以求決疑。當大師接觸這部地藏法門的經典《占察善惡業報經》,閱後頓感「悲欣交集,如獲至寶」。這部經典對身處末法時代的大師就像是暗室中的一盞明燈,也是「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

前面提過,大師自知身處於佛法衰微、正法難尋的末法時期,這正是大師必須要鍥而不捨地追求正法的背景;自認業障深重,更是大師心中難以釋懷的遺憾。所以,「末世多障者」何嘗不是大師對自己的寫照?

此後,大師遂與地藏菩薩為友、為師,大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寂寥之感。大師在追尋佛法,撥亂反正的過程中,除了以古代正宗的經典為友,就是以佛菩薩為師,憑藉「自力」辛苦地從荊棘中梳理出一條清淨之道,給未來的修行人隨行。而弘揚這部一直幫助大師決疑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也使大師成為近代弘揚地藏法門的重要人物之一。

 
老實念佛

除了以佛菩薩與經論為師以外,大師還有一個重要之「師」——就是戒律。「以戒為師」是佛陀入滅前的最後教誨;對自己世緣淡薄孤單的一生,「戒」是至穩至當的老師(引導者)。於是,大師在律宗的研究上,可以說是獨樹一格,特別崇尚持戒的嚴謹與戒體的清淨;大師甚至為此多次研閱深入律藏以明真偽,期許能使戒律的行持回到佛世的標準,還原戒體的清淨。

禪宗有個說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大師一輩子在決疑與真理之間穿梭,這麼多年的疑情不可謂之不大。到了晚年,大師終有大悟。大悟的內容是什麼呢?在大師窮其一生深入各宗經論之後,最後的大悟是「信願具足,老實念佛」。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怎麼會得到這樣「平凡無奇」的結論呢?大師是這樣說的: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之王也。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

在一生廣學多聞之後,大師歸結:「所有佛法無不匯歸回淨土法門」、「念佛法門至圓至頓」。大師一生猶如暗夜中一顆孤星,經過多病多勞、單憑「自力」為主的漫漫長路摸索後,到了晚年,總算「五十而知天命」,而且得到的是一個有「他力」依歸的答案。在此同時,大師也廣勸人念佛,一門深入地念。猶如大師〈自像贊〉中所說:

不參禪,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由他譏,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晝夜稱名誓弗忘,專待慈尊光裡召。懸知蓮萼已標名,請君同上慈悲舴。

可以想見大師晚年的圓融無礙。同時,也示現給我們看到,一個大修行者的一生與我們沒什麼不同,也是會有種種障礙、各種疑惑、各種求之不可得與老病之苦的折磨。大師曾經說過:「生平所做,百無一長處,只有不捨大菩提心。為了佛法,忘卻自身,捨己從人,即使面對三世諸佛,也毫無所愧。」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也許可以順著大師開出來的這條道路,看看大師的心境與省思,省去不必要的摸索時間,直接受用大師晚年所證悟的圓融無礙之道。

順治十二年,大師這顆暗夜短暫飛過娑婆的流星,最終融入在聲聲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中,世壽五十七歲。大師圓寂後八年,大師未得親見的願望終於實現,眾生也遇到了日出,逐漸離開了刀兵饑荒的暗夜,迎來中國自康熙帝以後,至少一百年的盛世曙光。

大師在《西有寱餘》自序文中說:「百世而後,有不寐者,未始不旦暮遇之也。」大師不只在當時沒有遇到什麼良師益友,甚至不認為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的作品,所以也只好無奈地認為:也許百年以後,我可以遇到清醒的知音,知道我所說的都是很平實的道理。

三百多年後,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對蕅益大師有著這樣的讚歎:「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因此,離大師近四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重新認識一下大師的平實,也許有機會成為大師的知音。

祈願任何見聞或閱讀本書的人,在菩提道的修持具足一切的順緣,去除一切的違緣,發大菩提心,具足信願行,同生極樂國。

謹將本書的功德至誠回向佛法長久住世,利樂群生;

願所有的具格的善知識法體康泰、長壽住世,並轉妙法輪;

願所有的眾生都能值遇具格的善知識,聽聞正法,發菩提心,速證菩提;

願所有受煩惱習氣眾苦逼惱的眾生,都能蒙觀世音菩薩的願力而得清涼之地;

願所有的病者都能遇到良醫,迅速康復,過有意義的生活;

願所有的亡者都能蒙阿彌陀佛慈悲的接引,速往極樂世界,早證菩提。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