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明世宗之後的佛教亂象
  反邪歸正
  受戒.寄家書
  主修閱藏著述
  撰寫《八不道人傳》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撰寫《八不道人傳》

大師在五十三歲時,作了三十三首〈自像贊〉,其中的第十八首偈子提到:

生平過失深重,猶幸頗知內訟;渾身瑕玷如芒,猶幸不敢覆藏。

藉此慚愧種子,方堪送想樂邦;以茲真語實語,兼欲寄誡諸方。

不必學他口中,瀾翻五宗八教;且先學他一點,樸樸實實心腸。

大師自認生平過失深重,幸運的是我很會自我反省(內責);我渾身缺點像芒草一樣多,還好我也不敢隱藏。藉著這些慚愧種子,才有希望與期待有一天能夠往生極樂淨土。

同時,大師也苦口婆心並真誠地勸勉大家,「不必學別人滿口教理,能夠詳細解釋五宗八教的教理,先學別人一點樸實心腸就足夠。」因此,大師非常重視從心地下功夫,具有樸實的心腸,並且專修淨土。

「五宗」是指禪宗「一花開五葉」——六祖惠能之後所分出的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等五宗。「八教」則是天台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及「化儀四教」——頓、漸、祕密、不定,合為八教。大師認為,「五宗八教」都收在一句佛號中。

大師五十四歲在晟谿(可能是浙江省嘉興的長水附近的小地名或寺名)結夏安居,並著手草擬《楞伽義疏》,這是對《楞伽經》(註二)的註釋。八月間,大師遷到長水南郊的冷香堂,原本打算在這裡完成《楞伽義疏》。

大師曾在五十歲那年,自己編輯《西有寱餘》。所謂「西有」,是取自大師同時宣說二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寱餘」是說夢話的意思。書名由來是依據大師的自述:「蓋雖念念思歸樂土,而利人之夢仍未忘也。」

五十四歲秋天,大師又編輯《續西有寱餘》。依據大師的自述,由「波旬效力,助破夢中利人之想」及「萍漂吳水,楩泛吳波,寱語從此息矣!此後如孤雲野鳥」的文句中,不難發現,大師這年在想法上有了一些的變化。對於自己過往四處奔波的做法,也開始有了想轉變方式的念頭。

果然,不久之後,大師決定隱居;但僧俗大眾擋住去路,讓大師無法成行。之後,僧俗大眾請求大師講述行腳的過程。到了十二月,大師開始草寫自傳。

到了冬天,大師就在長水營泉寺掛單。大師自念行腳講得不夠盡致,因此又撰述此傳記,名為《八不道人傳》。

大師晚年自稱「八不道人」,意謂:

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

大師認為自己無法媲美古代的大儒家、禪者、通達教理者、持律者,卻也不屑於現代虛有其名的儒者、禪者、通達教理者、持律者,因此自號為「八不道人」。

大師心目中理想的修道人風範是:

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

白話地說,就是風骨宜剛直,氣質宜柔和;志向宜遠大,膽子宜小;心宜謙虛,講話宜實在;智慧宜增長,福報宜珍惜;考慮計畫能以長遠心,思考事情又能兼顧實際的近況;對長輩要虔敬,接待晚輩要謙虛,與平輩相處要退讓。

而且,發心要純正,要真為生死、為圓成菩提,以戒定慧三學為修行綱要,以念佛法門為自度度人的舟筏。大師力倡佛弟子當具「埋頭苦志,力學三法,一一澈其源底」,切勿貪求名利、固守門庭,如此佛門法運才能夠轉衰為盛。

這時,大師住在長水,並閱讀《大藏經》千卷。

五十五歲春天,大師經過故鄉古吳,小住幾天。此時,成時法師提到《八不道人傳》中所列的著作不完整,請大師補充;於是,大師刪改部分《八不道人傳》,並增加幾句話。因此,從古吳傳至留都的這版本,與長水的版本有一些地方不同。

 

【註釋】

註二:《楞伽經》,梵文為Lankāvatāra-sūtra,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其譯名分別出自南朝劉宋的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北魏的三藏法師菩提流支、唐朝于闐的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各譯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於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最早,更接近本經的原始義,因此流傳廣、影響大。

本經是達摩祖師在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後,親傳予二祖大師的;初祖說:「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佛在《楞伽經》所要闡明的是性、相二門,並平均發展,這是本經的特色之一。因此,本經不但是性宗的經典,也被相宗行人奉為圭臬,是修習唯識法相學者必讀的經典之一。

佛在一般開示性相的經中,為適應眾生根機,不是偏向性宗的闡發,就是偏於相上的探究,少有兩者並重;因為,光是性或相任何一門,都很深奧,除非是上上根器的眾生,才能兼顧。由於以上原因,才有性相二宗的分野,乃至於有後世性相二宗之行人於學理上互相批評。

然而,從這部經來看,這些衝突、批評是不必要的;因為,佛說法度眾生只在契機、契理、應病與藥,各人的病不同,各吃各的藥,彼此並無妨礙,只要病好就行。而這「病好」即是契理,「各人病不同」即是契機;契機、契理並行不悖。所以,佛陀應機而有種種善說,對大根器的人說大法,對小根器的人則為說小法。

本經是為上上根熟眾生所說的如來自證境界;佛之自證境界是無妄想,萬法一如,於法性、法相毫不偏頗。因此,就內容而言,性與相在本經所占的分量是相當;至於其方法,則是藉相了性,及由相入性,其終極目的則在於達到性相一如的境界。

(以上說明參考自成觀法師撰注的《楞伽經義貫》)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