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近古高僧中知見最正者」
  暗夜天空中的一顆孤星——蕅益大師
  明世宗之後的佛教亂象
  反邪歸正
  受戒.寄家書
  主修閱藏著述
  撰寫《八不道人傳》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蕅益智旭——地藏之孤臣
  反邪歸正

大師深受程朱理學的薰陶,想要繼承聖人的道統,連夜間都夢見自己和孔子、顏淵交談甚歡。大師又遇到了什麼因緣,令大師改變想法,不但停止誹謗佛法,而且積極學習佛法呢?

大師在〈得戒和尚雲棲大師〉一文中提到:

旭少為邪師所誤,力詆三寶;聞蓮池大師《自知錄》序,始轉邪心。

大師年少時因受程朱思想所害,而誹謗三寶;十七歲時,他讀到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文,馬上改邪歸正,停止誹謗三寶。

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和《竹窗隨筆》二書,清楚闡述儒釋道「三教同源」的思想,令大師知道是自己的學識淺薄,未了解佛、道二家的真義,就妄加批評。(註二

一發現是自己的所學未精通,因而誹謗佛、道教,大師立刻就把以前寫的幾十篇誹謗佛、道教的文章,一把火全部燒掉。

值得一提的是,大師並非從此時立刻「棄儒學佛」,而是佛法和儒學一起研究。

在二十歲的時候開始註解《論語》。註解到《論語》〈顏淵問仁〉一章,對於「天下歸仁」的意義不甚了解,所以沒辦法下筆。大師三天三夜廢寢忘食,不斷地推敲琢磨「天下歸仁」的真義。

三天後,突然領悟到「孔學心地」的法門——這個心地法門就是「仁德」二字。(註三)一旦能做到「克己復禮」,一切日常生活都按照禮法的規則,我們就會具備「仁德」的修持,「仁德」的修持則須從自己做起。領悟到仁德是由自己開始做起,大師不但有很大的感悟,而且對日後出家、擇友和著作經典都有很大的幫助。

大師對「天下歸仁」的領悟,豁然開通心中的兩個疑點。第一是聖人所證的其實就是心地法門,而且是從自己的心地做起;第二是道統的傳承,並非代代相授,而是為證所傳,自己實際證悟法義才能沒有錯謬地傳承到後代。

 

【註釋】

註二:蓮池大師以《太微仙君功過格》為基礎,編纂而成《自知錄》。

他認為,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自己,如果我們知道某種行為是壞事,會害怕不做;知道是好事,便會歡喜而樂意做;但是,如果不知道那是壞事或好事,就不知道什麼事不可以做或什麼事可以做。因此,他將之編輯改名為《自知錄》,對於我們日常所做的大小事情都有評分,分判某事屬於善還是屬於惡;如果是善,算是多大的善;如果是惡,算多大的惡,藉此作為個人處事的基準。

《竹窗隨筆》則為蓮池大師對於修學佛法的觀念,以及對於禪淨法門與儒道獨特的見解。平常遇到的各種因緣,所見或所聞有所啟發或感悟時,立即提筆記錄;直到晚年,內容相當豐富。此書收錄蓮池大師隨感提筆記錄的短文共四百二十七篇,包含《初筆》一百六十一篇、《二筆》一百四十一篇、《三筆》一百二十五篇。

此書記錄蓮池大師的求道經過、見聞,詳加說明禪、教、淨的正確知見,以及對佛儒融合的見解。對於念佛與參禪、儒家與道家、世法與佛法,都有其精闢獨到的辨析,對於時下有些錯誤的觀念也予以導正,對於念佛、參禪、學佛、學儒、學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發,並有助於修學者建立正確知見,非常值得參詳。

註三:儒家以「仁」為核心思想。至於如何才是「仁」呢?在此舉《論語.顏淵第十二》之「顏淵問仁」為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簡言之,孔子認為,能夠克制、約束自己,使言行舉止都回歸於禮,這就是仁。如果能夠切實做到克制自己,人我關係皆以禮相待,天下就會歸於「仁」。實踐仁德乃是從自己做起,而不是由於他人的要求或強制。

顏淵又問,實踐仁德的條目是什麼?

孔子回答: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在此,孔子給顏回的說法為,「仁」是「禮」密不可分的;不僅要克己,還要復禮才行。

在同一章中,對不同的學生,孔子對「仁」的說法又有不同——

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

不過,孔子在此並未對「愛人」二字有進一步的解釋。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