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之後的佛教亂象
到了明朝中葉,世宗嘉靖(西元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年)在位的前期,得到張孚敬的輔佐,推行改革,成效顯著,史稱「嘉靖中興」。
張居正在萬曆三年(西元一五七五年),以自己少年時的親身體驗,對嘉靖前期整頓學政的成就予以極高的評價。他說:「臣等幼時,猶及見提學官多海內名流,類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無敢幹以私者。士習儒風,猶為近古。」
後來,世宗濫用夫役與國家的財力大事興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每年不斷修設齋醮,造成國庫龐大的支出。世宗好行房中術及煉丹祕方,二十多年未上朝,不問國政。寵信嚴嵩專政二十年,殘害忠良,楊繼盛、沈鍊等朝臣慘遭殺害。明朝的國政,從此走向衰退。
世宗因寵信紹元節(正一道道士),發生排斥佛教的事件。京師的佛教受到廢佛和道教勢力的排擊,尤其是宮廷的佛教幾乎蕩然無存;佛教文物遭受嚴重破壞,令佛教於精神及社會層面皆受到極大損失。
世宗嘉靖以後,度牒變成交易的物品;若想出家成為僧尼,必須買度牒。有些人想逃避服兵役或國家的義務勞動,就花錢買度牒,成為名義上的僧尼;為了救濟災荒,朝廷亦出售度牒,以換取米糧。如此一來,造成僧尼的素質良莠不齊。此時,地方官府大量私下販賣度牒,使得僧眾之間龍蛇混雜;甚至有犯罪者,為了逃避隱匿而以出家相示人。久而久之,「僧人」犯戒違規的情況嚴重。
世宗嘉靖二十二年,禮部志稿中就提到「尼僧仍復潛聚京師、或私置房屋、或投托親知,誘引良家婦女,恣肆多端不可枚舉,若不申明先年諭旨嚴加禁革,則縱欲導淫,傷風敗俗愈甚而不可制除。」又提到「自成化二年起至十二年,共度僧道十四萬五千餘人,而私造度牒者尚未知其數。此輩游食天下,奸盜詐偽靡所不為使;不早為處置,大則嘯山林謀為不軌,小則興妖言煽惑人心,為患非細。今蘇州等處,累獲強盜多係僧人。」諸如此類,可見當時「僧眾」所造成的社會亂象。
因此,到了蕅益大師身處的明朝末期,一般僧人不守戒律、不學教理,禪門弟子拿著幾句公案轉語偽裝成有道之士,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
自英宗正統年間以後,歷經景帝、憲宗、孝宗、武宗諸帝,均崇信佛教;因此,政策上對出家眾給予了一些社會的福利與特權。然而,在這樣政治環境下,佛教非但沒有興盛,反而產生世俗與墮落的傾向。
神宗萬曆期間,禪、講、律的寺院皆轉成講寺;表面看似宗派融合的局勢,實則造成戒律地位被忽略和宗乘主體消融的局面。
當時的僧人戒律鬆弛;由於不重視戒律,自然不會想要學戒,不知道戒法的開遮持犯及作持。只是虛有出家之表,而無真實的僧人行誼。
明朝,禪僧的地位最高,僧人多以參禪為傲。由於禪宗是教外別傳,主張以心印心、不立文字,逐漸演變成禪宗門徒以「不重文字」自居,輕蔑經典,不重視佛教的教理。這些參禪者,多半不是為了明心見性而參禪;參禪只是一個幌子,並無實際的證悟及修為。
此外,對於佛經的印行,相較於前朝則頗為發達。
明朝的印刷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在印刷書的數量和品種、印花的技術和工藝上,印花的體系和分布等各方面都已經超過宋元時期。由於印刷業的進步,佛經的刻印規模也大幅度提升。
明初,在南京刻印的《大藏經》,是當時最大的印刷工程。在太祖洪武五年(西元一三七二年)開始刻印,到洪武三十一年(西元一三九八年)完成,因為刻印於南京,也稱為《洪武南藏》。成祖永樂十年至十五年(西元一四一二年至一四一七年),以《洪武南藏》為刻本,略作更動,共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版木多達五萬七千一百六十枚,均採「經摺裝」,又稱為《永樂南藏》。
數年後,在北京刻印《北藏》,全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北藏》;在成祖永樂十九年(西元一四二一年)開始刻印,到英宗正統五年(西元一四四〇年)完成。之後,世宗嘉靖年間又在杭州刻印的《武林藏》,是最初刻成的方冊藏經。
神宗萬曆年間紫柏大師所創刻的方冊本《大藏經》,以經板藏於徑山,故名徑山藏,統稱《嘉興藏》。
除了漢文,還有用藏文刻印的《藏經》,在明代稱為《番藏》,永樂、萬曆年間都曾刻印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