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68期
2014-03-24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大地保母
  助人線上
  慈濟道侶叢書書訊
  同個屋簷下.天津
  特別報導
  慈善國際.關懷馬航客機失聯
  天涯共此情.約旦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68期
  無常人生 最好的保險
撰文‧李委煌 攝影‧黃筱哲

王萬軍(右)與李宏(左)各有專業各自忙碌,連親子教育觀也不同;如今夫妻倆笑顏望向同一方向,相攜走在奉獻付出的志工路上。

先生是財務總監,
太太任職企業高層,
這對高薪白領族人生平安順遂;
長輩病篤,
讓他們對無常深感不安,
身心失調,
大量購買保險來應萬變……

 

王萬軍,天津財經大學畢業,是外商銀行的財務總監;太太李宏,在一間空氣化工產品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兩人都是高薪白領族。

個性大而化之的王萬軍,話說得少,從小家人逗稱他「小啞巴」;李宏則積極熱情,追求完美要求細節。個性互補的兩人彼此欣賞,太太決定大事,先生承擔瑣事,和一般夫妻一樣也會為了大小事口角,特別是對於獨子的教養方式看法不同。

李宏經常往返天津、上海出差,王萬軍則上下班穩定;因為太太常不在家,先生只好多扛些陪伴孩子的責任。就讀小學的兒子成績不夠好,常讓李宏情緒失控。「以前爸媽要求我,我一次就記起來了;怎麼自己的孩子,就是學不會?」

李宏在嚴母慈父的家庭背景下成長,也複製相同的教育態度,對兒子嚴格,「但怎麼要求好像都不奏效。」教子心切,又嫌先生太寵孩子,因此在親子教育間,李宏一直有著說不上來的焦慮感。

 

實際付出,感動更深

 

沈穩的王萬軍有著知識分子的理性思維,他對佛法很有興趣,但總覺得有理論也需有「方法」,才能恆持修習的熱情,「否則,內心的清淨或和諧感,都是很短暫的。」

二○一一年底,他偕同妻子、岳父來臺灣參加慈濟為實業家舉辦的靜思生活營,從中了解到慈濟將會眾所捐善款,點滴使用在幫助的對象身上,而志工的食宿交通費等也全部自行負擔;他感覺,慈濟慈善是很實際的,佛法是不離生活的,而不是走向出世或深山,這正是他一直尋覓的修習方法。

四十多歲的王萬軍說,平時不掉淚的他,營隊中每堂課卻都紅了眼眶;而李宏在那次首度來臺後,兩年內又來臺灣四次,只為更深入了解慈濟。「最初我就是不懂,怎有人自費自假當志工,還搞得那麼忙?」甚至她還曾質疑,加入一個團體做好事,出入間「行儀規矩」還那麼多,「只是做個樣子吧?」她自認工作忙,也撥不出時間做志工;卻沒想到過不了多久,自己就跟這些人一樣了!

以往慶祝母親節,或許就買買禮物、吃吃大餐,那次她參加天津慈濟人舉辦的母親節感恩茶會,會中安排孩子為媽媽奉茶,李宏僅是坐在椅子上、還沒等到兒子端茶來,就已淚流滿面了⋯⋯原來,她瞥見有四歲幼童奉茶,也有五十歲「老兒子」跪著為八十歲老母親奉茶;「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己母親才往生兩年,她觸景傷情也若有所悟。

這端茶動作雖然簡單,卻對內心產生了作用與影響,她發現當場流淚的不只有她,「之後我對慈濟的任何形式、規矩,全都接受了!」

身為公司主管的王萬軍(右二),也是天津慈濟志工,在歲末祝福活動中,彎腰為蒞會者獻上福慧紅包與感恩。

 

順遂人生,無常驚心

 

過去,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直到二○○七年因李宏母親生病,才返回天津孝養長輩;父母病、孩子小、工作忙,那陣子蠟燭多頭燒。

兩年後,李宏的母親往生,同一年,王萬軍的父親接受手術,在心臟裝了五個支架,母親罹患腸癌;夫妻倆也相繼出現身心病症──失去摯親的李宏強烈感到人生無常,過往的順遂讓她無法適應這些變化,不由自己地胡思亂想,甚至因此影響腸胃不適;王萬軍經常失眠,情緒低落,「夜深人靜時,連鐘錶的滴答聲,我都嫌吵啊。」

於是,除了公司既有的保險外,兩人開始研究各式商業保險。尤其李宏經常出差,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一份保單不夠就再多買幾份。週末週日,兩人就往診所跑,抓藥、針炙、推拿,若要熬煮湯藥也是一人一碗。

成為慈濟志工後,原本的忙碌更忙了,卻沒想到這些身心問題反而不藥而癒。王萬軍坦言,「現在好睡多了!」正所謂「用心在哪,時間就在哪」,李宏擠出時間,去臺灣參加慈濟營隊、去蘇州慈濟總部學習靜思語教學,也在先生、父親認同下,將天津市區一間房子提供志工舉辦活動。

參與志工後,讓他們生活變得簡約。李宏說,天津四季分明,一家人夏冬衣褲光是拿進拿出、整理起來就很累人,加上她愛買東西,尤其抗拒不了商場促銷品,長年下來,家裏物品堆積驚人。

現在家裏購物政策是「只出不進」,沒有需要就不買。「省下許多時間,也省下不少煩惱。」李宏笑說,「連贈品我都不拿了。」她認為拿了卻無用,堆了又壞掉,一樣是貪念、是浪費。

李宏(中)認為,在慈濟接觸的人事物,無一不蘊含教育意義。她在忙碌工作之餘,發願承擔推廣靜思文物推廣之責,讓更多人知道美善人文價值。

週修二日,最佳報酬

 

二○一一年底從臺灣回天津後,王萬軍立即跟著志工參與河北省易縣的貧戶冬令發放;雖然不怎麼懂攝影,但就拿起機器幫忙拍攝村民與志工互動畫面……從那一次開始,專業是經濟學的他,在志工領域「轉行」,擔任人文真善美的留史任務。

「我很享受這過程,因為拍攝當下感動一次,回家後編輯剪接加上配樂,看著畫面又感動了一次。」他知道這不只是做一件事,而是藉事練心的過程;累雖累,內心總感到很歡喜。

承擔這份工作,讓他更善用時間,保持作息正常;晨起與晚上空檔,是他在忙碌生活中所擠出的修習時間,財經專長的他認為從「人生經濟學」來看,晚睡熬夜,反而可能影響健康而損失更多做好事的時間。

一天工作八小時盯著電腦螢幕,跟充滿數字符號的財務系統打交道,將上班族珍惜的週末、週日拿來做志工,王萬軍覺得是件「幸福」的事。「其實,一般人的娛樂也很辛苦,常常是當下high一下就過去了。」他認為,換個方式善用這段休假時間,「這就是證嚴上人所謂的週『修』二日,我感到特別有意義。」

在加入慈濟前,他們注重所謂的生活品味與情調,每年都會出國旅遊。現在李宏時常週五晚間從上海飛回天津,翌日週末就接著忙慈濟活動;年休假十七、八天,幾乎都拿來做志工。即便現在不再出遠門旅遊了,卻也經常欣賞著「心靈風光」。

這片好山好水,他們不忍獨享,即使忙,也找出上班族做志工的訣竅──透過大陸民眾習慣使用的通訊軟體,分享靜思語及最新慈濟訊息,讓眾網友能各自閱讀,從中受用。

王萬軍認為,「上人所講的靜思語,並沒有特定說法的對象,而是針對『每一個人』在說。」簡練的詞彙,是上人智慧的濃縮,更傳達了普世的價值。

網路傳播力量大,只要相關訊息一貼上去,即便遠在蘇州、上海的友人或志工也能立即得知,具體回應。就曾有親友收到這些訊息,主動致電邀約,想進一步好好聊聊,或者傾吐生活中的難題。

王萬軍細心為志工說明錄影技巧,透過鏡頭捕捉感動,也希望將記錄人間善行的技術與發心傳承下去。

孩子的「模」,心轉境轉

 

就像上人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王萬軍的確發現到,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因為他與太太的日常互動、情緒、態度等,孩子不自覺地複製。「原來,是我先說出不適當言語,才影響了孩子。若沒走進慈濟,我不會看到自己的問題。」

夫妻都發現,改變親子關係,要從改變自己做起。「畢竟,身教最重要。」李宏反思,自己太完美主義,兒子難免跟著受苦,「孩子的問題,其實是我倆的問題。」她聽上人開示,「成長是一輩子的事,品格才是更重要的」,於是不再只要求分數;她學會欣賞孩子不愛補習、卻熱衷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試著去看孩子特長優點,也包容、尊重他性格的殊異。

漸漸地,王萬軍和李宏莫名的焦慮感放鬆了,「在孩子內心撒下善念種子,才是最重要的。」當然,心態改變了,影響的不會只是親子互動。

李宏坦言,過去很容易看見、甚至「放大」王萬軍的缺點,「提醒過很多次了,為什麼總做不好?」現在她多看優點、善意提醒,若再忘東忘西的,就貼心地將東西主動放到包包旁邊……

李宏說,王萬軍不擅社交,個性堅強,鮮少落淚;但在投入慈濟後「轉性」,「彷彿幾十年的眼淚,就一次在慈濟裏流盡。過去不苟言笑,現在表情不那麼嚴肅了,逢人就講慈濟,變得很愛說話。」王萬軍不好意思地說:「好東西就想跟有緣人分享嘛!」

王萬軍與李宏以社群通訊軟體廣發慈濟訊息、同步聯繫志工朋友;他們善用網路力量,分享無國界。

 

很有個性想法、曾頗讓李宏頭疼的獨子王方熙,目前就讀小學六年級,深刻記憶過去媽媽常叼念他,爸爸則在一旁不講話。

聊起以前的媽媽,他給了兩字:「易怒。」談起現在的爸爸,他也只多給了一字:「話變多。」明顯感覺出家庭氣氛改變,因為「媽媽生氣的頻率變少了!」

去年十月,天津志工演繹「親恩浩連天」音樂手語劇,全家三人登場,教眾孝道的重要。李宏說,家人一起做志工,彼此有了共同語言,更有默契,也同步成長。

投入慈濟這幾年來,王萬軍和李宏仔細想想,其實工作狀態沒有改變,忙碌依舊,但心態轉變,生活簡單許多;而在慈濟中付出或收穫的,最終將回饋到自己、自家身上。夫妻倆真心體悟到,真正的「保險」,其實是把握身心健康時為社會付出!

家中的書櫃滿滿是佛典及慈濟出版品,一家三口的感情因慈濟更加凝聚;心態調整後,家人的優點也在彼此眼中被放大了許多。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