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重建 愛與信任為骨架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
楊偉順走在臨海的塔魯沙艾村這處以木板臨時搭蓋的收容所,孩子們在戶外玩耍,婦女們在門前烹煮晚餐,生活看似平常,卻隱藏著公共衛生等問題,他不由得擔憂起村民的健康。 |
身為一位獸醫,楊偉順卻總是在照顧「人」,
對他而言這是相同的,就是尊重生命,眾生平等。
他在組裝簡易教室的同時,也願以愛為地基、為骨架,
將戰後崩毀的信任蓋回來!
二○一三年九月九日,三寶顏武裝衝突發生的第一時間,市民盡可能儘速遠離紛擾的區域,然而慈濟志工一聽聞三寶顏醫療中心緊急關閉,院內的病患、醫護人員將面臨物資與糧食中斷的困境……火速穿上藍天白雲制服,預備支援「前線」。
臺灣花蓮傳來證嚴上人的叮嚀:「大家都平安嗎?儘量不要靠近危險的區域。」然而身在戰火地區的慈濟志工,卻無法放下需要的人不管……
三寶顏慈濟負責人楊偉順聯絡平時有互動的華商,募集糧食及物資;華商關振強的麵包店開設在臨近戰區的街上,早已關門暫停營業,但是聽到楊偉順的號召,他躲在麵包店的廚房趕工烘焙麵包,待志工將車子開到門口,匆促將好幾大箱麵包送上車。關振強說:「遠方的槍聲轟隆隆響,實在很緊張。」
另一位華商杜炎星,開設大型超市,同樣暫停營業,他讓慈濟志工進駐賣場,架起火爐,隨意運用超市食材烹煮五十份熱食,送到醫院後門,委託留守軍人送進去給病人、醫護人員。
當天傍晚,醫護人員與病人撤退到體育館避難;志工又緊急採買米糧、麵條及生活必需品,打包成袋送到收容中心,讓倉皇逃命的居民在空無一物的帳棚得以解決生活難題。
武裝衝突期間停止上班上課,為數不多的慈濟志工幾乎全員出動,頂著豔陽、冒著風沙灰塵,將物資送往不同的收容中心,並在現場沖泡營養飲品給孩子們。
在慈濟大愛眼科中心工作的布萊恩(Brian),換下護士白袍,穿上藍天白雲,跟著三寶顏醫療中心的醫師們穿梭收容中心照顧居民,他抱起清瘦的嬰孩,哄餵他們喝下營養補充品;環境髒亂,孩子們也因為多天沒有洗澡而手臉污黑,但一臉單純天真,讓布萊恩沒有想得太多,他說:「你知道他們需要。」
楊偉順說:「這次的衝突,再次挑起不同種族間的不信任,唯有給人們更多的愛與關懷,才可以重新找回那一分信任。」
「瘋狂」的日子
愛與信任,在三寶顏這塊紛擾的土地上,一直是人們企盼的。過去三十多年來,反政府軍與政府軍隊多次爆發衝突戰爭,讓居民飽受流離失所之苦,貧富差距之大,讓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自小,在家人的保護下,楊偉順的天地,不是在家裏就是在學校,「我們平時不上街,放長假就去其他地方度假,童年無憂無慮,很愉快。」楊偉順說,小時候的他並沒有發現很多人需要幫助,直到漸漸長大,見到爸媽總是協助家裏的工人,甚至工人的朋友,他才明白,原來不是所有人都跟他一樣幸福。
有能力後,他參與扶輪社,也積極於社會公益,在一次義診因緣認識慈濟。
「在其他的團體,我們捐錢,讓機構去做事;但是在慈濟,你必須自己投入。」楊偉順說,第一次參與慈濟義診,他看見醫師們動手整理開刀房、親身安慰病患,完全沒有架子,那樣的溫暖,讓他再也不想離開慈濟。
二○○○年五月,楊偉順接受大家的推舉,成為慈濟三寶顏聯絡處的負責人,他笑說:「也不是什麼負責人,就是當一件好事要推動時,總是有很多瑣事要處理。」楊偉順開設寵物診所,加上父母喜好助人,認識的朋友眾多,讓慈濟在三寶顏起步之始,能夠穩當步上軌道。
然而這也開啟了他所形容「瘋狂的日子」,為了許多援助計畫,他四處奔走,有時到馬尼拉開會,有時協調不同單位合作;而他經營的寵物診所,每天也有好多動物病患等著他看診。這樣緊湊的生活迄今已十四年了,而他樂此不疲。
如此奔忙,讓今年十歲的兒子楊明杰說:「我經常想念爸爸。」妻子吳珍珍下班後要照顧兒子跟家裏,但甘之如飴,她說:「雖然經常只有我跟兒子一起晚餐,雖然家裏需要他的時候,他經常不在;但這是他想做的事,也是對的事,所以我支持他。」
 |
在楊偉順開設的獸醫診所,他語氣溫柔地要小傢伙放鬆,手腳快速地替牠扎了一針,醫術與耐心讓他的診所總是滿滿病患。
|
這裏需要很多愛
全家人的支持,其實是深信「愛會循環」,尤其在楊偉順的父母與妹妹經歷過一次有驚無險的綁架。
那天,父母與妹妹駕車外出,卻遇到假車禍,對方藉口要去警察局,母親見苗頭不對,中途跳車求援;而歹徒將父親與妹妹載往海邊,等著船隻來將他們送到外島,以便進行勒索。
「事情就這麼巧,海水正值退潮,船隻無法靠岸,而當時有位孩子看到車上的兩個華人,表情驚慌,很不對勁,馬上通知村裏的大人出來救人。」楊偉順說,好險歹徒並沒有帶槍枝,看到人群圍了過來,害怕地棄車逃逸了。
後來楊偉順才知道,約莫一個月前,他曾經捐款給一個團體,幫助漁村孩子們能夠上學,他參與了那次的捐贈儀式,華人的面孔讓孩子留下了印象。「雖然他不認識我的父母,但他卻幫助了他們。」楊偉順說,這一切說來不可思議,卻可以說明愛是會循環的。
楊珊珊想起那次的生死關頭,哽咽地說:「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能夠獲救,但我們相信這社會需要更多的愛,所以我們把哥哥捐給慈濟。」她說:「這次武裝衝突後,志工出動援助,我們還是會擔心他的安全,但是我們也相信他一定會平安完成任務。」
因為在家的時間實在太少,因此若是慈濟活動時間在假日,楊偉順全家人幾乎一起投入志工服務;他說:「一方面,大家可以見到彼此;另一方面,我希望家人了解我為了什麼而忙碌。」
 |
在義診病歷單上,看到當天正是小女孩黛恩(Dyanne)的生日,貼心的楊偉順出其不意地替她慶生、致贈小禮物,讓剛接受疝氣手術的黛恩驚喜地說不出話來。
|
戰後教育更重要
楊偉順提起去年十一月,原本要送往三寶顏的教室材料,轉送到海燕風災災區,而臺灣志工也火速補上三寶顏所需教室數量;他記起上人問他:「可以先送過去給他們嗎?」他笑著對上人說:「上人,這些都是您的愛,您可以決定要給誰!」
然而其實他還想說的是,當他回臺灣來到簡易教室材料加工的現場,向志工們學習如何組裝時,看到他們之中有董事長、環保志工、建築專家,還有白髮蒼蒼的老者,所有人仔細用心標注每項材料的中英文,「他們組裝了又拆開,總共六次!只為了替我們找出最迅速、安全的組裝方法。師兄師姊告訴我們,在當地的救援工作一定讓你們又忙又累,我們只是希望,不要再增加你們的負擔。」
楊偉順說,這些愛心,是一間一間教室的地基;哪裏需要愛就往哪裏去,就是慈濟。
雖然晚了一點,但當三寶顏的志工撐起一間一間教室骨架時,他們知道正在守護著當地的教育;而當孩子們忘記恐懼與仇恨,天真的笑顏將是最好的回報。
三寶顏社會福利官員特妮黛(Tenaida L. Arevald)說:「衝突後,大人憂心生計,孩子若沒有上學,很可能跟著到處去打零工,賺取生活費;他們年紀小,驚魂未定之後應該要趕緊回到學校,才能挽回可能被戰爭扭曲的價值觀。」
武裝衝突發生後,塔倫塔倫中學成為第一個收容中心,兩個月復學後教室不足,孩子們在戶外操場上課,風沙灰塵飛揚,師生難以專注;今年二月慈濟援建的教室落成,孩子們穿著校服進入學校,六間大教室令人眼睛一亮,半圓弧形的設計,彷彿像是大型蒙古包,灰色的屋頂在陽光下閃著光芒,這是孩子們新的學習堡壘。
七年級老師努雪倫說:「我們每天都在期待。看見志工來整地,接著骨架出現了,現在我們終於有自己的教室。」師生們合力打掃教室,在窗戶掛上窗簾,慈濟志工送來書包、黑板,孩子們在門口種上花草……一瞬間,簡單的組合空間變成了不簡單的新教室。
「有了教室後,孩子們上課時更能專心,老師照顧學生也不再力不從心。」努雪倫說,一個班級三、四十個孩子,在戶外上課時常常無法照顧周全,能進到教室上課,覺得很安心。
進入教室前,孩子們脫下鞋子或套上鞋套,努雪倫老師說:「我們不想弄髒了教室。」如此愛惜的心情,全因為這間教室飽含了好多人的愛。
獸醫的願景
當慈濟志工忙著搭建簡易教室時,除了高齡的父母,楊偉順一家人投入幫忙,平常坐慣辦公室工作的吳珍珍,笑說:「好累!但是也好快樂。」
然而即使身體很累了,楊偉順仍然精神奕奕,不停地回覆手機訊息或電話。他回想多年前,他問過上人:「為什麼這樣殘忍、殺戮的事情,一再在三寶顏發生?」上人回答:「因為愛灑人間做得還不夠。」這麼多年下來,他沒有忘記上人交代的,他說:「因為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只希望能做得更多。」
身為一位獸醫,楊偉順卻總是在照顧「人」,問他:「照顧動物跟照顧人有什麼不一樣嗎?」他說:「一樣,因為上人說眾生平等。」若是大家都能彼此尊重,化干戈為和平,那麼三寶顏將不再因武力衝突而傷痕累累。
楊偉順充滿期待地說:「只希望有一天,三寶顏的人們可以站起來,去幫助別人。」
 |
楊偉順的父母高齡,多由妹妹(後排左一)與妻子(後排右一)安頓照顧,而正值調皮年紀的兒子,也總是妻子在教育。面對全家人的後援,楊偉順十分感恩有這樣的「福氣」能夠全心投入公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