僕僕風塵 甘願遠行
◎撰文‧葉子豪 攝影‧顏霖沼
因為,想為這群善良的人多做些什麼;
因為,知道背後有千千萬萬人的期待……
他們甘願離鄉背井,長期駐守災區,
把深深的愛,留在仰光。
「停車!」馬來西亞志工見情況不對,馬上透過緬甸籍志工翻譯,請司機停下來,因為兩部小貨車上的二十多位志工,已經被一路揚起的沙塵,覆蓋成灰頭土臉的「泥菩薩」了。
看著眾人身上藍天白雲制服及背心全蒙上一層黃沙,一位志工請大家慢些整理儀容,伸出食指在他們的背後「寫」上名字攝影留念。活動筋骨、拍拍身上的灰塵之後,一行人又上路,繼續下一段風沙飛揚的路途。
下鄉訪視,雨季行船、乾季乘車不算辛苦,但來回四小時以上的舟車勞頓,讓志工與居民的互動得分秒必爭。負責訪察村落的志工張濟玄,還記得雨季時志工來去匆匆的窘迫模樣:「我們話都還沒有講完,船夫就催促說潮水退了,要趕快離開,不然出不去了!」
離家千里,心靈日日充電
從五月到十一月,馬來西亞、泰國、台灣、越南、印尼慈濟志工組團接力賑災,投入超過三千三百人次;馬來西亞志工更組成留守小組常駐仰光迄今。
基於安全與通訊考量,小組成員以旅館為家,租下一間有兩個臥室,中間夾著小廚房、小客廳的房間;和聯合國駐緬單位是不同樓層的「鄰居」。
在某個無需太早出門的早晨,張濟玄等馬國志工與前來集合的緬甸志工,在小客廳排排坐著,一起參與「志工早會」。關掉電燈,拉起米白色窗簾充當銀幕,在投影機強光放映下,證嚴上人的法影出現眼前。完全不懂中文的緬甸在地人也透過翻譯,在十多分鐘早會中,理解上人所言的道理。
當銀幕上出現簡短的總結語句,負責操作電腦的李凱政,立即把滑鼠遊標點到「祈禱」的影音檔。
「我來到緬甸,不會特別感覺今天是星期幾,就是一直不停地做。很感恩的是,早上看晨語、晚上看人間菩提,心靈方面還是有得充電。」自五月一直留守到年底的他,用帶著南洋口音的華語分享道。
李凱政大學時期加入慈青社,畢業後進入檳城慈濟志業體服務,第一份工作就派駐緬甸,專責行政聯繫。不到二十五歲的他,守著電話和筆記型電腦「看家」;雖然少有機會跟著志工長途跋涉訪視個案、勘察村莊,但要讓慈濟在仰光站穩、進而愛灑周邊鄉鎮,還真少不了這樣一位「守之不動」的青年菩薩。
訪視兼香積,承擔多功能
「各位師兄師姊請用餐!」晚餐時分,承擔香積工作的廖慈斐和劉慈莙,呼喚著埋頭工作的伙伴們。
將折疊小桌展開,擺上三菜一湯和幾大碗白飯,一天當中最豐盛的晚餐就此展開。對比於早餐的麵包、麥片,以及中午用熱水沖泡的香積飯和素食麵,這一盤盤青菜水果,可是團隊成員們重要的營養補充。「我煮的都是家常便飯,大家吃得下就很好了。」慈斐自謙說。
慈斐是檳城分會資深社工,和慈莙從馬來西亞到緬甸,最重要的任務是訪視貧病個案,目前列冊關懷的照顧戶約有二十多位。
慈斐以幫助愛愛茉(Aye Aye Moe)的經過說明慈濟的做法。「她是我們下鄉發放稻種時發現的病患,我們先補助交通、食宿、檢驗費用,手術日期確定後再補助醫療費用,直到她康復才結案。」
七歲的愛愛茉患有嚴重的鼻瘜肉增生,四歲時曾動手術切除右邊病灶,但後來左邊的鼻子也長了瘜肉,塞滿整個鼻腔,她只能張嘴呼吸,連睡覺都很困難。
以打零工維生的爸爸,原預計二○○九年四月可存夠醫療費用,再帶愛愛茉到仰光動手術。幸運的是慈濟人及早發現,十一月中旬補助她在仰光的醫院「打通」鼻腔的呼吸道,自此可以睡得安穩。
見苦知福,本地志工相助
「愛愛茉想要幫她的朋友,所以把訊息傳給我們。」解除病苦後,愛愛茉把患有唇顎裂的同學「轉介」給慈濟人,這讓另一位「小妹妹」看得感動不已。
「大家都叫我瑪蕾(Malay),緬文的意思是『小妹妹』!」在家排行老么的崔德拉南迪(Htkie Tra Nandi),道出這個暱稱的由來。
六月時,她跟著身為醫師的媽媽和姊姊投入慈濟人醫會義診,成為在地志工之一。隨著慈濟大規模義診告一段落,需要長期追蹤關懷的個案逐漸增加;剛從大學畢業、英語流利的她就轉而支援訪視工作,跟著慈斐、慈莙看個案。
熱心的她不僅當翻譯,也學著寫個案紀錄,是慈濟駐緬訪視組的重要助力。
「我在慈濟學了很多。像發放時親自拜訪案家,可以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以及如何去膚慰他們。」崔德拉南迪很感恩雙親支持她早出晚歸投入訪視;儘管今後將忙於進修考證照,她還是珍惜每一次付出的機會。
「小妹妹」因為加入慈濟而學會付出,「大哥哥」李明聲也不遑多讓。「我在鄉下長大,卻沒體會過窮苦生活,是跟了慈濟以後才見苦知福。慈濟幫助別人,還感恩這些農民給予助人機會,我覺得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李明聲是華裔,出身緬北大城密支那(Myitkyina),講話帶著雲南腔,談到志願擔任翻譯的見聞,感觸頗深。
初中畢業出社會,他曾在密支那的翡翠工廠、仰光的塑膠工廠工作過,現在是按摩連鎖店店經理,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直到七月跟著老闆台商林彥甫參與慈濟賑災,在雨季看到災區人家住在積水、爛泥與垃圾混雜的惡劣環境,孩子們赤腳走動……種種苦相讓他很難過,發願盡己所能,幫助弱勢同胞。
●
因為知道有千千萬萬人的護持,遠行的志工不覺得自己是孤單的;期許腳踏緬甸土地的當下,為這個國家、這群善良的人民多做些什麼。也因為有這分無所求的大愛,緬甸的受災民眾不再感到無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