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9期
2007-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印尼日惹慈濟希望工程啟用
  天涯共此情‧泰國
  人生練習題
  銀髮之愛
  銀髮之愛‧香港
  大愛節目新賞‧印尼
  慈院志工筆記
  人醫之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9期
  穿白袍上山 和老朋友聊天 張東祥樂在鄉間行醫

◎撰文‧狺蓱?nbsp; 攝影‧蕭錦潭


他是台北人,卻只想當鄉下醫師。
行醫生涯雖然忙碌,但他從不趕時間,
總是慢慢看、問清楚,就當和老友聊天,再對症下藥。
在醫院忙於門診與開刀,假日還進入苗栗南庄,到病患家裏服務;
張東祥掛心每一位病患,認真學習最新技術。
提起先生的求知欲和拚勁,
江昭瑢笑說,他是出生來當醫師的……

早上九點,苗栗南庄山城仍被層層薄霧掩說F一群醫護志工走在迷濛的山路上,顯得愜意。

「醫生,我的腳很痛。」一跛一跛從山坡走下來的人說著。

他臉龐黝黑深邃,身軀瘦高;藍白拖鞋裏的腳,皮開肉綻的痛風石上布滿漆黑的污垢。醫師張東祥從隨身醫藥箱中拿出棉花與食鹽水,就著路旁的木椅,為他清理、包紮。

「有去看醫師嗎?」

「有給藥,不過很懶得擦。」年輕人說。

「你下次懶得擦藥就跟我說,我帶把菜刀上來。」旁人還來不及釐清話中意涵,張東祥隨即補充:「把腳鋸掉就省了擦藥的麻煩了!」

對醫師的玩笑話,年輕人倒也幽默回應:「做醫師要溫柔一點。不過我覺得拿關刀比較快!」

「我還有電鋸喔!」

……

自在地和患者一搭一唱,張東祥隨著慈濟人醫會行入南庄提供社區醫療已近四年,這裏的居民就像他的老朋友,他不只對病情瞭如指掌,連對方的性格也摸得一清二楚;也因為和病人的親密互動,他樂在看診、甘之如飴。


深入南庄賽夏部落
和病人搏感情


病人走進苗栗街上一所醫院診間,張東祥已坐定等候。病人牙齒鬆動、嘴巴潰爛且發出陣陣異味,頸上那個拳頭大的腫瘤令人怵目驚心。

張東祥立即為他進行一連串檢查——抽出腫瘤裏的膿液送檢、抽血、照X光片;接著安排住院,等候開刀。

這是週末張東祥到南庄義診遇到的病人。還有很多病況更糟的,常常在山上跟他們約好了,在醫院卻苦等不到人,因為對他們來說,下山來回一趟的計程車費是沉重的負擔。

苗栗偏遠山區居民就醫的不便與限制,促使中區慈濟人醫會每月一次上山免費醫療服務,迄今已達五年。

接受慈濟服務的患者,多為賽夏族人,他們稱自己是「風與太陽的後裔」;雖然物質生活不盡如意,但親族間感情濃厚。由於部落盛行飲酒文化,不少人飲酒過量,患有痛風、尿酸、肝疾病等。

曾有位年輕人酗酒,讓車禍舊傷加重,兩個髖關節壞死;因為支付不起醫療費用,慈濟人醫會將他轉介到大林慈濟醫院更換人工關節。出院時,醫護們千叮萬囑,絕對不能再碰酒,他也答應了;事隔不久,人醫會志工再度來到南庄,只見他一身酒氣,晃步走來。

「為什麼又喝酒?」

「沒有酒,那有朋友?」

這回答讓張東祥好震撼,反覆思考,他認為勸他們戒酒,應該要有方法,「那我們就來當他的朋友!」

張東祥說,雖然每個月只見一次面,但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是從語言開始,從聊天、看病、慢慢的醫治、照顧病人身體,「只要是關心的話語,講一百次總有覺醒的一天。」

在這樣的信念下,張東祥曾成本移氻@位原住民戒除酒癮。「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快兩年才讓他下定決心戒酒。」

張東祥說,改變居民酗酒的習慣,有了健康,才有競爭力。「我們每個月去一次,終究只是外人;倘若能透過族人作為窗口去推廣,或雪|更有效率!」


求知欲和拚勁
行醫路上全力以赴


努力想融入南庄賽夏族人的張東祥,雖然不能和居民大口喝酒,但至少可以不斷學習,透過多元的醫術幫助病人。

一位精神官能症病患來求助,他因為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發病十八年來,每天依賴藥物控制病情。「潛意識被一個聲音控制,做什麼事都跟著那個聲音走,很痛苦啊!」藥物雖能讓他腦中的「聲音」暫時消失,卻得忍受精神恍惚的副作用,也因此失去工作。

「我來幫你壓一個地方,看對你有沒有幫助。」張東祥從懷裏拿出黑色圓頭的小棍棒,按壓患者手腳穴道,不時提醒:「你的症狀拖太久了,做這個會很痛;真的受不住要跟我說……」療程約莫五分鐘,患者覺得清醒多了,腦中的聲音也暫時消失。

張東祥解釋,這是他兩年前才學的遠絡醫療,透過不斷摸索與學習,已取得合格證照。遠絡醫療是傳統針灸的延伸,以不直接觸碰病患痛點為原則,找出疼痛部位的對應點,以手指或按壓棒按壓,緩解疼痛不適,是自然療法的一種。

張東祥求知欲旺盛,在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即使整晚值急診班,隔天一早仍照常上班,「就算主管叫我休息,我還是會想來;我要學,這是機會,不上班就學不到東西。」

他律己律人皆嚴格,當主治醫師時,有四個學弟跟著他。「不要跟我講你昨天沒睡,也不要說你明天還要忙什麼,反正只要我到你就要到。」這是他訂下的鐵條,最後只剩下一位學弟跟著他。但他還是認為:「應該要嚴格,因為只要有一個差錯,病人就完了。」

張東祥的「拚勁」很有名。太太江昭瑢笑說,早年張東祥值夜班,不像別人可以睡到天亮,他常是忙了一整夜,還拜託X光室的人一直拍照;後來大家只要知道當天是張東祥值班,還會拜託同事:「我的班你幫我上,我可以多付兩千塊給你。」

目前張東祥任職的醫院,僅有他一位骨科醫師,一手包辦門診和手術,平均一個月要開上八十台刀;每逢「開刀日」,一天排有九至十台刀進行,醫院兩間開刀房有百分之九十都是他在使用,「我可以跳台,這邊重點做完就跳到另一邊。」

下鄉義診時,張東祥也掛心醫院的病患,「如果突然有急診或開刀,我還是得趕回醫院。」


志願到有需要的地方
一張轉診單牽起慈濟緣


平常門診和大小手術不斷,張東祥會放棄週末休息時間隨慈濟人醫會上山義診,其實是一張轉診單牽的線。

張東祥曾幫一位年輕的媽媽進行脊椎手術,由於病人家境清苦,還要扶養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疾,生活起居都需她照料,因此接受慈濟關懷。那天,志工陪同婦人前來,請張東祥評估轉診,這個因緣,讓他認識了人醫會。

時逢慈濟人醫會苗栗義診剛開始,醫護人員多由台中前來支援;像張東祥這樣一位受到鄉親信任的苗栗在地醫師,志工很想邀請他同行;但看他工作如此忙碌,也就不好意思開口。所以當他主動表明參加意願時,讓志工們很驚喜!

祖父、父親,再至張東祥,三代都在台北發展;台北醫療發達、資訊豐沛,但他不怎麼喜歡擁擠吵雜的都會生活,他有更遠的目標、更大的志向。「台北醫師多,徒增我一人不見得能多做什麼;但鄉下如果多我一個醫師,或雪|很有幫助。」

妻子江昭瑢是護士,在嘉義大林出生成長,也不特別嚮往都會生活;婚後張東祥有機會到屏東恆春支援看診,發現當地醫療水準明顯差於北部,這讓他充滿幹勁。

然而,母親一句感傷的話:「假如那天我有什麼突發狀況,你從屏東回來,不知道來不來得及……」讓張東祥打消定居南部的念頭。他在台北一待十一年,卻未曾忘懷理想。

終於機會到來。一位同窗好友邀張東祥到苗栗頭份的醫院幫忙,此時父母也釋懷了:「既然你一直想去鄉下行醫,那就去頭份吧,離台北近,一個多鐘頭的車程就到了。」

孝順的他答應父母,每週一定北上團聚。離開台北時,大兒子還在就讀小學,如今已經大學四年級,然張東祥遵守這個約定,十二年如一日。

「以前在台中念書時,坐車回台北,中間會有一個中途站讓乘客下來買便當、上廁所——這是我對頭份的印象。」初來頭份,病人不認識張東祥,不敢掛他的診,曾經一天只看四人,讓張東祥很挫敗,也曾想過辭職。

不過,他有個夢想,希望當個對地方有所助益的醫師、把醫療水準拉高;有了機會,怎能輕言放棄。他告訴自己,因為沒經營過,難免不熟悉,就從零開始,不退縮。

一位兩歲的孩子罹患「先天性扳機指」,大拇指呈九十度彎曲,不能伸直;當張東祥跟家屬提議動手術改善時,愛子心切的父母生氣地說:「這麼小的孩子也要給他開刀?你這是什麼醫生!」

他們帶孩子接受推拿治療,但一段時間後症狀仍無改善,不得不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回來求診。張東祥請家屬到開刀房觀診,一刀一句,就像教實習醫師一樣跟他們解釋手術步驟。

因為有耐心、不臏y色,贏得不少家屬信任;「我講什麼他們都能理解,因為他們知道我不會亂來,不該開的刀我也不會開。」張東祥行其所能,若是治療不來的病例,他會協助轉診、介紹醫師,「他們願意聽我的建議,這就是病人跟醫師之間建立的信任。」

張東祥的服務熱忱從年輕時就能看見。太太江昭瑢就在一次志工活動中被張東祥給感動了。「當志工既沒錢還占用休息時間,當時我就覺得他與眾不同,很有愛心。」

非但有愛心,他連生日當天也安排一整天的手術,「既然是有意義的日子,更不應該空過。」張東祥說。

生日在開刀房度過,今年的結婚紀念日,夫妻倆也選擇在南庄義診中歡度。

張東祥看診幾近龜毛,慢慢看、問清楚,再對症下藥,「我不認為是在看診,而是和老朋友聊聊天。我都和跟診的護士說:『不用急,病人回家了,我們就下班。』」

全心為病人付出的張東祥,曾讓江昭瑢抱怨:「覺得他乾脆賣給醫院算了。」笑說過往,還是要讚美先生:「他是肯為病人著想,也很精進的醫師。」張東祥則開玩笑說:「大概是上輩子欠的吧,所以要多做一點。」

一路走來,江昭瑢看在眼裏,「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去承擔,所以他歷練很多。」笑著看張東祥一眼,「我就說,他是出生來當醫師的!」

(圖說資料提供╱林秀淑、陳碧雲、張桂瓊、林垣岑、羅鳳琴、鄧子彥、何慧玲)


吾愛吾家
口述‧張東祥  整理‧狺蓱?/p>


我熱愛我的工作,但不代表在工作中沒有挫折;而培養我再起的能力,就是我的家人,他們給我很大的力量。

我很感恩太太,她放棄護士的工作照顧孩子,經濟就由我來打拚;雖然很忙,但我會盡量找時間帶孩子;大兒子讀國小時,下課就到我的辦公室寫作業,寫完了,我也下班了。從醫院走到家大約一小時,我們沿路聊天,他跟我說學校發生什麼事,我告訴他我的觀念,偶爾也講故事給他聽。

三個小孩差不多都是這樣子帶。孩子長大後,我很少管他們,我用寫紙條的方式,分享我對生活的感觸。

有時候看完門診回到家已經十二點了,心不累,但身體真的是疲勞過度;若孩子們還沒睡,我就說:「過來抱一下,給爸爸一些能量。」有時我還會說:「給爸爸親一下。」大家或釩傶禶Q像兒子跟父母也能那麼親密,但我們就是這樣相處。

有一次,大兒子發表的創作入選,我和太太南下高雄為他打氣;一見面,我就張開手臂說:「來,爸爸抱。」當著同學面前,他過來和我擁抱,也不覺得害羞或尷尬。

平常日看診、開刀,假日去義診,很忙。但我有個很幸福的家庭,我不敢說小孩子書讀得怎樣,但我敢自豪地說,我的小孩沒有走偏;他們提供給我源源不絕的動力,讓我能一直往前衝,這真的很棒!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