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精神在地色彩 雅加達、棉蘭看見大愛
◎撰文‧童湘玲 攝影‧楊棟樑
在台灣看大愛,
就像一扇窗,可以看見慈濟風景;
也像一條河,任君取飲一瓢清涼。
然而在穆斯林國家,這種景況能複製成成功嗎?
一群印尼企業家發心承擔,
一群年輕同仁跨越文化隔閡、虛心學習,
今年八月,大愛電視正式向雅加達、棉蘭民眾問好。
上午八點半,城市在擁擠的車陣和人潮中甦醒。印尼首都雅加達北區一棟大樓的小小辦公室裏,一群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正在收看側錄自台灣大愛電視台的「慈濟新聞深度報導」節目。
他們是印尼大愛台「INSPARISI(啟發之窗)」節目的工作同仁;每看一段,就會按下暫停鍵,由曾到台灣讀大學的楊麗玉,翻譯給其他同仁聽。半小時的內容,這群年輕同仁約要花一倍的時間看完;緊接著,十點半以前要討論完畢,將上人今天的開示融入印尼的故事;下午著手錄製、晚間播映。
自二○○七年七月開始,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只要在棉蘭打開第五十一頻道,就能看到「啟發之窗」節目,這是印尼版的「慈濟新聞深度報導」,全程印尼語發音,上人開示就用原音加上印尼文字幕。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大雅加達地區也能於五十九頻道同步收看。
「啟發之窗」節目每集十二分鐘,製作過程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準確吸收上人開示精髓,再賦予印尼的文化色彩。例如,當上人談到單親家庭問題,有同仁便問:「印尼街童問題更嚴重,大人利用小孩來騙取路人的同情心,台灣也有這種情況嗎?」也有人問:「台灣的離婚率那麼高嗎?在印尼,離婚還未受到社會接受!」
各式各樣的好奇和疑問,都由楊麗玉擔任起中印文化的橋梁,負責解答釋疑;但有好幾次,她被佛經中的專有名詞難倒了,例如:「三界火宅」要怎麼解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要怎麼說明?「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如何翻譯?她只好立即求助網路或台北大愛台的工作人員。
「啟發之窗」節目的製作,充滿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挑戰,從事這項工作,需要超齡感受度及想像力;這也是印尼大愛台成立以來,面臨種種挑戰的縮影。
開一扇窗,看見慈濟風景
時間回到二○○四年三月。印尼慈濟人興致高昂地帶著靜思堂預定地圖返回花蓮,滿心期盼上人能點頭核可印尼靜思堂的興建;但當時上人卻做了一項令眾人驚訝的指示:「先不要蓋靜思堂,先蓋電視台。」
在場的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一反往日「沒問題」的封號,當場愣住。
在台灣,很多人透過大愛電視台「人間菩提」節目,得以進入慈濟世界;也透過「慈濟新聞深度報導」,了解慈濟活動的最新訊息。就像一扇窗,看見慈濟風景;也像一條河,取飲一瓢清涼。只不過這種模式,在穆斯林國家能夠複製成功嗎?
經營電視台不比過去建設大愛村或是籌備學校,對印尼慈濟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任務之艱難,著實考驗著大家的應變智慧。然而上人語重心長的交代,讓在場的印尼慈濟人慎重承擔起這項大任。
幾個月後,印度洋海嘯鋪天誚a而來,奪走二十多萬條無辜人命;印尼慈濟人遠赴亞齊,展開大規模賑災與重建。在見證人間無常及自然反撲威力的同時,也體認到——唯有運用電視台的影響力及號召力,才能在印尼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推展淨化人心的工作。
台北印尼,建立合作默契
印尼國土面積是台灣的五十六倍多,擁有兩億四千萬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信仰伊斯蘭教。電視系統和台灣不同,語言文化更是南轅北轍;電視台成立初期,不免發生雞同鴨講的狀況。
有一次,台北和印尼兩地主播連線,台北主播問:「在印尼五花八門的節目中,那些最受歡迎?」印尼主播一頭霧水,腦筋一片空白,不知要如何回答,副控人員也慌了手腳……
幸好這只是排練。原來,印尼華文教育中斷三十三年,當地華人中文程度普遍不佳,主播以為「五花八門」是一個節目名稱……諸如此類的溝通,鬧出不少笑話和誤會。
釵h印尼同仁每天需花費五、六個小時通車上班,偶爾碰到下雨天塞車,回到家已是凌晨;還好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體貼同仁通勤之苦,讓偏遠同仁住在大愛村的宿舍裏,不因通勤而耗損工作能量。
根據印尼法令規定,電視台所播映的節目必須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為本地製作。為了輔佐印尼同仁儘快步上軌道,台灣大愛台在二○○五年八月推出「東南亞新聞Berita Asen」,讓印尼工作團隊有上線的準備。
這個印尼語發音的節目,每週播出五天、每集只有十二分鐘,卻讓許多在台灣工作的印尼外佣及勞工,有個傾聽故鄉語言、看看故鄉景色的機會。不論是亞齊大愛村動土、落成,日惹地震援助……印尼同仁深入災區即時報導,讓許多在台的印尼人看了深受感動。
而當時,在每晚台灣大愛台晚間新聞中,也會穿插五、六分鐘的「印尼連線」,讓印尼副控和台北主控人員,跨越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建立合作默契。
點燃希望也激發助人力量
印尼貧富差距極大,多數窮人關心的話題,在於求得溫飽;少數富人擔心的陰影,在於排華暴動。經濟力的差別,讓一個國家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大眾媒體正面教育的力量,格外重要。
印尼大愛電視台擁有區域無線執照,可在棉蘭和雅加達播出;棉蘭地區收視範圍含括十一至十五個縣,大雅加達區則有兩千四百萬潛在收視戶。
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擔任印尼大愛台董事長,他曾分享一則故事——
一位名叫恩嘉的女士,因病造成下半身癱瘓,他的丈夫在她最脆弱時,丟下她和三個子女離家出走;絕望的恩嘉,一度想帶著孩子了斷餘生。
無意間,恩嘉看到了一本《慈濟》月刊,發現慈濟曾幫助過很多像她一樣的苦難人,於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信給慈濟印尼分會,訴說她的困境。
慈濟人協助恩嘉一家搬進雅加達慈濟大愛村,讓孩子們在慈濟學校就讀,也幫恩嘉找醫師復健,讓原以為再也沒有出路的生命,重新找到希望。
郭再源說:「平面刊物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弁遄A大愛台節目播出後,迴響一定更大。當人們需要幫助時,就會知道社會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幫忙他;最重要的是,也要讓社會大眾了解,幫助別人的可貴。」
印尼大愛台懷抱這樣的使命建台,同仁也在工作中受到慈濟理念的潛移默化。
每天在上人苦口婆心講述「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梅基(Megi)要求自己每週有兩天搭公車上班,他認為這是減少「碳足跡」的實際做法;費爾迪(Ferdi)養成隨時關閉電器開關的習慣;柏娜(Berna)則是儘量不用面紙,並隨身攜帶購物袋,避免使用塑膠袋。
「啟發之窗」的製作人李妮和翻譯人員楊麗玉,則自我要求做到「克己復禮」,工作再忙也要謹記聲色柔和待人,與人結好緣。
●
「救心比救身更重要,大愛電台的開播意義深遠!」六月三十日,棉蘭「大愛之夜」晚會上,郭再源以深切的體認發表感言。
印尼棉蘭大愛台首檔戲劇節目,是印語發音的「心靈好手」;晚會上,戲劇真實人物——失去雙臂的謝坤山上台分享他奮鬥不懈的人生故事,台下坐在輪椅上的林思恩深受感動。
思恩在一場意外中被燒傷而行動不便,下個月即將進行植皮手術;她說要以謝坤山為榜樣、永不放棄,希望能重新站起來。
用心 就是專業
撰文‧童湘玲
咖啡大王、研發主管、資深祕書……
他們過往的經歷,和經營媒體、主持節目的專業南轅北轍,
卻以最謙虛的態度,展現從頭學起的決心。
印尼大愛電視台台長陳迺士,有「咖啡大王」的封號,他的咖啡事業遍及全球,經常往返世界各地;但是大愛台的每一次會議,他總是排除萬難參加。
陳迺士坦言,自己對於電視作業完全陌生,但他以最謙虛的態度,展現從頭學起的決心,總是盡心透過各種管道,協助大愛台對外事務順利開展。
印尼大愛台總監陳豐靈,原是金光集團高級主管,長期擔任慈濟志工,自二○○二年起,一路參與紅溪河大愛村籌畫,以及亞齊、日惹慈濟援助會務,慈濟理念深入心坎。
陳豐靈是一個勤於勤於閱讀的人,悠遊書海帶給他許多能量。接下總監職位,跨足另一個陌生領域,他用好學的心,除了在管理工作上吸收各方經驗,也擔任「邁向希望」節目主持人,帶領觀眾了解紅溪河的歷史、慈濟援助因緣,以及大愛村裏感人的個案,並邀訪印尼其他非營利組織,探討他們如何將愛心和智慧,灌溉在印尼這片土地上。
節目另一位主持人賈文玉,是慈濟印尼分會的靈魂人物;當年她引進許多企業家進入慈濟,印尼分會才有今日的盛容。賈文玉常在訪談時發揮委員勸募長才,鼓勵企業家加入大愛之友,也為電視台募得許多道具。
從最初不熟悉棚內作業,只能照著稿子問、頻頻NG,到主持六十多集節目後,與來賓互動愈來愈密切,賈文玉說,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好幾次談到感人之處,眼淚忍不住就要流下,也了解除了慈濟以外,還有很多人在為印尼而付出,有釵h感人故事值得分享。」
陳豐靈、賈文玉這兩位志工主持人不但不支薪,還利用假期進棚錄影;儘管過程勞心勞力,但他們謹記上人期許,才讓辛苦化為甘甜,主持工作漸入佳境。
這只是一段感人的插曲,相信隨著大愛台在印尼更多地區播出之後,這樣的故事會愈來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