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結合志業 顏惠津為百年建築把關
◎撰文‧邱淑絹
隱身志工群中,顏惠津往昔的歲月鮮為人知。
這位國家級工程師將悲心融入專業,
用畢生經驗為慈濟工程把關,
從九二一埔里大愛村組合屋統籌、希望工程校園品保,
到潭子園區的工程檢驗,
這分為眾生設想百年的願力,
成為建築中最堅實的棟梁。
慈濟潭子園區定期舉辦的工程會議上,清瘦的顏惠津列席建築委員,聽取營建廠商報告。而後,再把他平時巡視工地看到的問題,提出調整改善之處,由廠商列為改進目標。
顏惠津不僅提出專業建議,也關心技術工人的身心狀況,留心相關人員用戲纁|的通暢安全……
七十五歲的他,大半人生都投注於國家工程建設;退休後則專職於慈濟志工,將自身專業與志業結合,致力於慈濟各項工程的監造。以專業和慈悲相融,伴著逐日增高的建築,度過無數從無到有的日子。
●
「我是民國八十四年,由我家師姊引進慈誠隊的。」退休前,顏惠津在台電擔任工程師,負責多項重要建設,時間長達四十五年,台灣十大建設中,他就參與了兩項。
曾遠赴沙烏地阿拉伯一年半之久的他,由於工作關係,經年累月不在家;是堅毅持家的太太,母兼父職把三個子女養育成材、接受高等教育,同時將當時就讀大學的兩位小叔照顧妥善,讓他無後顧之憂。
顏惠津對太太蔡秀鑾心存歉疚與感恩。民國八十年,蔡秀鑾受證為慈濟委員,五年後幫他圓滿榮董;為感恩太太的賢慧,他於是答應參加慈濟活動。
為彌補長年不在家的缺憾,公職退休後,顏惠津和太太相伴周遊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加拿大等地,並探望遠居美國的岳母,在國外居住年餘。回台不久,台灣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全台慈濟志工總動員,家住台中的顏惠津夫婦也投身其中,被分配至殯儀館協助膚慰災民。
災後餘震不斷,民心驚恐,謠傳日月潭水庫將因地震而崩塌……「上人聽到這消息,好擔心居民的安全,想證實消息的真偽。」中區慈誠隊副大隊長洪武正,知道顏惠津曾是日月潭水庫的負責人,請他聯繫求證後,得到令人振奮的消息,「經濟部水庫安檢小組人員剛好在那邊做檢查,安全沒問題!」也因此,讓上人和大家都放下了心。
默默付出,專業發光
地震後不久,顏惠津跟隨中區慈濟志工來到埔里援建大愛村組合屋。出發那天,他不同於別人地帶了只行李前來,令眾人感到納悶。
顏惠津說明,災區路況不好,來回路程耗費時間,且工地的巡視、每日工作的規畫等,都得有人負責;而且當時東部志工前來支援,一定得住工地,中區志工身為主人,不能沒有人留下來陪伴,「因此一進到工地,我就有住下來的準備。」
抵達埔里,顏惠津在工地旁搭了座小帳棚,每天跟著志工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長達一個半月沒回家,那時他棧板鋪一鋪就睡,下雨時底下還會積水……
那片「信義路大愛村」共有三百二十餘戶,屬慈濟當時援建最大的一處大愛村;中區慈誠大隊長羅明憲倚重顏惠津在工程上的專業,請他擔任工地總指揮,卻被他婉拒:「以工作倫理而言,我沒擔任過慈誠隊幹部,對人不認識,較難服人。」
但他承擔起較為繁瑣的總協調工作,「就是工地所有事務都由我來負責規畫。我以前負責的工程都很大,這些工作對我而言都算較容易的。」
那次,他組織了總協調、副總協調、架構組、工務組、工具管理組、打樁組等架構;每日工作結束後,隔天要做多少事、需求多少人力,都用心規畫,再提交總指揮動員發令。
在大愛村工地待了兩個多月,他只回家一次;完工後不久,他跟著中區志工,到花蓮幫忙建造竹軒,每日砍竹子、扛竹子等,不負責任何協調工作,充分放鬆身心。
那時,他常跟隨志工進精舍向上人報告工程進度。上人先後向志工們詢問了三次竹軒抗災能力,最後徵詢顏惠津的看法,他當場承諾思考解決辦法。
顏惠津說:「民國四十一年,我進駐花蓮銅門村輓o電廠,遇到一次強烈颱風來襲,連電線桿都被吹倒。」那時的經驗讓顏惠津深知,東部建築需面對嚴峻天候考驗,因此承諾上人後,當晚即挑燈研究加強竹軒抗災能力的方法,並繪製草圖。
隔天,他將構想向上人報告,上人聽了後寬心地說:「你們這麼用心思考,颱風來時,師父就不用再擔心這間屋子了!」
四級品保,
意志力與體力競爭
竹軒防颱問題解決後,中部援建學校的「希望工程」剛好開始,顏惠津受上人請託加入建築委員志工,承擔工程品質檢驗。
「上人問我願不願意幫忙時,我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後來才知道慈濟工地要達到四級檢驗的品保。」顏惠津說,所謂的四級檢驗,由承建包商自我管理為第一級;建築師派任專業人員在工地執行監督為第二級;「第三級,由慈濟營建處的專業同仁執行;第四級,則是建築委員們做最後的把關。」他強調:「我以前負責的工程都相當嚴格,卻也只有三級檢驗而已。」
「慈濟的建築委員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顏惠津說:「它是終身的,全台只有十位,我是最後一個被加進名單的,也是唯一居住在台中的一個。」
當時希望工程分為東勢線、埔里線、集集線及屯區等,家住台中的顏惠津負責屯區,以台中市周邊的太平鄉、霧峰鄉、大里鄉等九所學校為責任範圍。
九所學校輪著跑,幾處工程還在繼續時,一些學校的結構建築已完工,開始由志工接手種樹、鋪草皮等景觀工程;當時已是副大隊長的他,回歸慈誠隊中加入景觀工作。
「景觀工程就比較累了。我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到景觀工地,一直到下午志工們回去後,還要動腦規畫隔天的工作調配,回到家繼續想……」由於建築委員的工作同時進行,景觀工程才做了四所學校,顏惠津即因體力不支而倒下。
他的心臟出現問題,被診斷出是壓力太大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這場病前後看了一年,醫師建議我放下工作,但我覺得不行……」在家人強烈的關切下,他終於向上人告假,至新加坡休養半年。
轉移病痛,
力求完成建築目標
九十一年,因地震導致工程延宕的慈濟台中潭子園區即將動工興建,顏惠津深知自己年紀漸長、體力大不如前,因此發了個願:「只要身體能夠恢復,我願貢獻過去所有的專業經驗,全力以赴。」
潭子園區動工後,慈濟豐原靜思堂及清水靜思堂工程也接著進行,而後又加上慈濟斗六門診中心。身為中區建築委員,顏惠津行走於各工地間,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
在無數人的護持與專業監督下,台中慈濟醫院一期工程於在今年元月八日啟業;第二期規畫有兩千多床的院區,地下基礎也已開始施作。這位工程前輩,每週至少有五天會在工地現場,陪伴工程人員用心勘驗。
「每天早上九點多來,會同營建處主管及工程人員開會;而後再到工地看看,有問題就現場處理……」俯瞰著施作中的地下基礎隔震墊工程,顏惠津述說著目前的作息。
那天,他身體微恙,仍撐起精神來到工地,「如果我今天不做慈濟,也釵郃咫F也不一定。」
未進慈濟前,顏惠津因為管理重大工程壓力大,每天要抽兩、三包菸,應酬更是少不了。進入慈誠隊後,生活改變,菸、酒、應酬全都沒了,每天在慈濟的工地裏,更可讓他提振精神。
「到了這個年紀,晚上睡覺要吃藥,早上起來還很昏沉。窩在家裏浪費時間,藍天白雲一穿,精神好像又來了!來到工地,大家打個招呼,事情一談,身上的不舒服就都不見了!」
顏惠津日日前往工地,不在意病痛的動力在於:「完工的目標可以看見,就在那裏,我盯得很緊,希望這所醫院能夠如期完成,發揮救人的良能!」
不想過去,專注現在
過去,顏惠津是國家級工程師,身為主管的他,只需動口,就有部屬會去執行;政府部會首長遇有問題也會直接向他查詢,「我在工地的房間裏有六支電話,晚上若電話響起,一定是工地出事了,所以後來有陣子聽到電話鈴聲都會怕……」
憶起往事,顏惠津神色一緊,可見壓力之大。投入慈濟志工行列,從事同樣的專業,卻有不一樣的人文。
「今天既然身處在這個『以愛為管理』的團體裏,當然要放下以往的權力模式,不能再動輒開口罵人,一切以關懷、陪伴為重。」
能這樣的放下身段,其來有自。民國八十五年顏惠津受證為慈誠後,回花蓮精進三日;圓緣那天,他從上人手中接下「想師豆」,上面寫著「放下身段」。他說:「當時我想,既然已進到慈濟,志工該做的事我都做了,不算放下身段嗎?」
八十七年受證委員時又回到花蓮,再次拿到想師豆,他不敢看:「我請旁人幫忙念給我聽,又是『放下身段』!我想上人叫我放下身段,究竟要做到什麼程度?」
九二一大地震後,在災區從事志工服務,讓顏惠津明白了其中深意,如今回想起來不覺莞爾:「退休時已六十五歲,心想老樹難彫,所以上人要多講一次!」
談及「放下身段」的這段趣事,顏惠津說:「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一切取決於心!」他不想過去曾做過什麼,而是專注於現在正在做的;改掉過去的習氣,將專業重新付諸於菩薩道上,如此就可以前腳走、後腳放,船過水無痕地輕安自在。
老驥伏櫪、壯心不歇,如今潭子園區的工程仍持續構築,他盼以巍峨堅實的建築群,提供民眾一處身心靈依止之所;這分為眾生承擔的願力,也是他那斑白霜鬢下,連綿不絕的活力源頭:「希望讓我看到十六樓、兩千多床醫院的樣子出現。一定要看到那時候,那是我的心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