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9期
2007-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印尼日惹慈濟希望工程啟用
  天涯共此情‧泰國
  人生練習題
  銀髮之愛
  銀髮之愛‧香港
  大愛節目新賞‧印尼
  慈院志工筆記
  人醫之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9期
  尋找美善社會的力量 泰國道德中心 慈濟取經

◎撰文‧陳美羿  相片提供‧泰國分會

二○○七年元月,泰國頗具影響力的《Sarakadee》雜誌兩百六十三期,以十六頁篇幅,報導「創造世界的志工精神」,詳細介紹台灣證嚴法師和他所帶領的「慈濟世界」。此文獲得三位泰國重量級人士推介:
「如果認識慈濟不夠深入,或者沒有親眼看到,你將不會相信,當今社會有如此龐大的『善的團體』,為別人付出而無所求。」
——國務院副總理  派文‧越他那詩里探
「慈濟是以『人』為本的團體,激發人類『善』的一面,使大家能幸福生活在一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慈濟四十年來,除了做救濟社會以外,還以無上的智慧,透過各志業體來激發每個人的良能,共同發揮最高的潛力來創造科技。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泰國社會應特別關注。」
——麥格塞塞獎得獎人  巴衛‧哇詩
「我們常看到各種方式的救濟,但很少看到付出者如此謙卑地縮小自己。」
——坤敬醫院院長  威倫‧劉拍他拉甲盛
從泰國政府高層到一般民眾,一股「慈濟熱」正在蔓延……


二○○五年八月,泰國復興國家道德力量推廣中心(Cen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Strength on Moral Ethics and Values,簡稱道德中心)成員第一次來台灣參訪慈濟後,陸陸續續已經有十幾團來過了。」慈濟泰國分會志工慈念說:「泰國掀起一股『慈濟熱』,電視、廣播、報章雜誌、網路,大量的報導,鼓勵大家學習。所以在泰國,各領域階層都知道『慈濟』。」

「泰國政府感覺固有、美好的道德文化漸漸流失,尼Q主義抬頭,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於是在二○○四年成立道德中心,直屬總理,由國家編列經費,聘請研究人員到世界各國『取經』,讓泰國重新學習,提升人民的道德良知。」慈念說。

一年多來,陪同泰國參訪團來台十多次的泰籍華裔志工王忠炎說:「主要是政府有心、有效率的推動,要把慈濟精神『拷貝』到泰國來。」

談起與「泰國道德中心」結緣的經過,王忠炎直呼不可思議。

慈濟泰國分會成立已有十二年歷史,礙於語文障礙,會務推動得很辛苦。二○○二年起,志工開始於每週四晚間在分會舉辦茶會,就算過年過節也如期舉行,希望能接引有緣人加入行善行列。

說是茶會,其實都準備豐盛的素食晚餐,結束時,還有點心讓會眾帶回去。這樣「澎湃」的招待,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來。慈念說:「多的時候有二、三十人;有時望穿秋水就是『等無人』。」

有一次曼谷下大雨,過了七點,沒半個人影,志工們都覺得很失望。突然,有一輛摩托車朝分會過來,看到車燈,志工們都歡呼起來!

那是一位泰國人,全身淋得溼答答。他說已經答應師姊要來,不能爽約;為了避免下雨塞車,他冒雨騎車來分會。他的毅力和堅定,感動了所有的師兄師姊。

「志工七手八腳替他擦乾雨水、陪他吃飯。然後師姊照樣表演手語、師兄照樣介紹慈濟……」慈念回憶:「全部照標準流程走,即使只有一人,也當成是為一百人舉辦。」

這樣辛苦維持了一段時間,有人建議停辦。慈念說:「王忠炎師兄鼓勵大家:不要氣餒,我們一定會等到『真命天子』出現。」王忠炎笑道:「我的意思是:只要我們夠虔誠,一定會感應到大菩薩來的。」

果然兩年後,「真命天子」出現了!

台灣,
有什麼值得學習的?

這一天,台灣、泰國兩地慈濟人前往泰國改革式佛教團體「善地阿索」(Santi Asoke)參訪。途中,突然聽到有人喊著:「慈濟!慈濟!」回頭一看,是一位嬌小的女士。

這位女士叫拉撒迷(Russami),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西班牙語教授。二○○二年她到台灣來訪,有緣到花蓮,深受慈濟感動,回國後就將英文版的慈濟刊物翻譯成泰文。

「我知道泰國有慈濟,但不知道你們在哪裏?」此後,拉撒迷教授成為慈濟泰國分會的常客,也廣邀朋友參加每週四的茶會。

其中一位好朋友那拉娣(Naratip)教授屢邀不來,後來一次,拉撒迷教授向她「求救」:「下大雨耶,你來嘛!我好搭你的車回家。」那拉娣教授終於來了,聽了慈濟故事很感動也不敢相信,真的有這麼好的團體嗎?

二○○四年六月,「泰國道德中心」成立,派員到世界各地學習。後來,那拉娣教授受聘為該中心主任,她想起兩年前聽到的慈濟故事,於是打電話給王忠炎,問他:「你說的慈濟屬實嗎?真的那麼好嗎?」

王忠炎說:「真實的慈濟比我說的還更好,希望你有機會親自到台灣看看。」

沒想到,當那拉娣教授向中心成員提出到台灣參訪的想法時,遭到強烈質疑:「泰國勞工在台灣被剝削……」「台灣國會都在打架……」「台灣商人在泰國都會騙人……」「台灣沒什麼好學習的……」

面對排山倒海的反對,那拉娣教授想起「道德中心」研究員靜相法師,他是泰國華僑,實地採訪過十多個台灣佛教團體,以專書介紹台灣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其中宗教部分對慈濟描述最多。

在靜相法師推薦下,台灣慈濟終於被列入道德中心的參訪名單中。

求法若渴,
百聞不如一見

二○○五年八月,籌備已久的第一次慈濟行出發前,卻遇上「泰利」颱風侵襲台灣。這一團,都是泰國各界頂尖人物,大家看了天氣預報,紛紛表示太危險了。那拉娣教授一個個打電話,請他們務必如期出發。

「我們提前來台,在桃園機場等待接機。但他們搭的班機在空中盤旋好久,下不來,只好飛去香港,第二天才由香港飛過來。」慈念說。

王忠炎補充,團員中有位空軍上將,看到飛機下降後又拉起,直說風太大,實在太危險。「四位地位很高的僧王,帶著大家念佛;拉撒迷教授說,我們還有很多善事還沒做,不會就這麼『走』的……」

第二天再去接機時,發現四十多人的團體,只有一人缺席;志工們立刻送上紅色的中國結,給大家「壓驚」。

團員們來到花蓮,馬上發現「來對了」。他們對慈濟的種種,屢屢發出驚歎之聲。「慈濟果然是『真』的,」那拉娣教授讚歎:「百聞不如一見啊!」

「其中有一位錫克教的先生感動不已。他自己也創辦一所學校,規模比慈濟小,但是辦得心灰意冷。他看到慈濟從托兒所到研究所都有,很佩服上人,說上人一定很辛苦。」王忠炎說:「那位先生分享心得時,激動得說出:請容許我稱證嚴上人為『母親』。我向『母親』致敬並發願,回去後好好辦學,也要創辦醫院,解除病苦!」

截至二○○七年八月,兩年來,「道德中心」人員總共來了七次,其他「醫療團」、「教育團」、「宗教團」……也來了七次;平均不到兩個月就來一團。

經常陪同參訪也當翻譯的泰國慈濟志工彭秋玉、王忠炎說:「團員們在慈濟醫院看到穿著背心的志工,好奇地問:他們沒有工作嗎?當知道他們是報名很久、自費自假才輪到五天醫院志工,都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在精舍看到師兄在掃地、師姊在擦門窗,團員們又好奇問:他們沒有家嗎?經過解釋後,對慈濟志工更肅然起敬。」

「團員們還親手做環保。不論是副總理、校長、教授、主任……個個坐在矮凳上,撕紙的撕紙、拆錄音帶的拆錄音帶,輕鬆笑語中做得好歡喜。」

「參觀大捨堂時,一位教師感動得頻頻問,往生後可以捐大體給慈濟嗎?」

團員都是泰國赫赫有名的專業人士,一團三十至六十人捨商務艙而搭乘經濟艙,搭火車,住兩到四人房,全程茹素,為的就是來慈濟取經。慈念說:「他們從入境到出境,全在慈濟參訪,沒有到處觀光、購買名產;大包小包帶回去的,都是慈濟的書和資料。」

白天密集活動,晚餐後立刻開會,分享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回去泰國可以怎麼做?每每開到九點、十點,還意猶未盡,「求法若渴」的精神相當可貴。

副總理帶頭,
拷貝慈濟經驗

泰國政府大聲疾呼「道德帶領知識」,要求各醫院、學校、機關團體都要提出具體行動。舉凡到過台灣慈濟參訪的研究人員,都要定期開會,檢討實施成果及改進建議。

原任「泰國銀行」總經理的派文(Paiboon),經常和夫人到鄉下勸導民眾不要抽菸、喝酒,要勤奮工作,自力更生;他們幾乎全國走透透,並且擬定政策,讓銀行放貸給窮人。如今派文升任國務院副總理,更大力推動向慈濟學習。

巴衛(Pavase)醫師是麥格塞塞獎得主,也是泰國醫界的龍頭和精神領袖,來過慈濟後,積極在雜誌上介紹慈濟,演講時也常鼓勵聽眾效法慈濟精神。

「皇家曼飄醫院前院長吳進來慈濟參訪後,回泰國第二天,立刻飛到芳縣家鄉,向他的小學老師下跪感恩。」慈念說:「他還發願,要帶領醫療團隊,為一萬兩千名白內障患者開刀,讓他們重獲光明。」

泰國著名學府法政大學青年社社長沙滿波(Thamapol)是第一團來的團員,他在來台的次年組織二十五所大學優秀學生參與暑期活動營,其中安排「藍天白雲在我心中」課程,讓學員們認識慈濟。

森林學校校長波拉帕佩(Prapapat)女士也是第一團團員,她回國後除邀請慈濟人到校演講,也安排志工對泰國東北部的五百位教師分享「慈濟志工精神」,並送二十六名中學生到花蓮學中文和人文,遴選五十位優秀學生訓練成為醫療志工。

升任警政署署長的協里皮索(Saripisuk),參訪慈濟後要求警校學生到孤兒院、老人院當志工,他認為啟發悲心,才能做人民的好保姆。

從國務院副總理、部長、署長到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大家帶頭推動「付出無所求,甘願做、歡喜受」的慈濟志工精神。

「泰國出家人何其尊貴,現在也開始彎腰做環保,當民眾的表率。」各大電視台強力播送法師做環保的紀錄短片,加上政府大力宣導,一時之間,許多人開始從事資源回收分類,為地球盡心力。

政府也運用行政力量,規定醫院要訂定志工手冊,開始招募及培訓志工;全國公務人員每年必須做滿五天的志工時數。現在泰國醫院大廳裏有樂聲飄揚,院長帶頭奉茶給病患;醫護人員組團到需要的地方義診,為貧病孤苦的人服務。

「以前我們在會所辦茶會,眼巴巴地期待人家上門來,經常等到的是個位數。」王忠炎說:「現在各學校、醫院、機關團體相繼邀請,一次就是幾百人、幾千人,一講就是一天或半天。」

能用泰語演講的慈濟人不多,王忠炎和慈念變得非常搶手,其他師兄師姊心疼他們疲於奔命,王忠炎卻認為這是「機會來了」、「要把握因緣」,所以不以為苦。尤其有一場大學開學典禮,大體育場內坐滿五千位大學師生聆聽,讓王忠炎感動到幾乎淚下。

「在泰國將近二十年,但是用泰語演講還是不太行,所以必須加緊練習。」慈念說,想起以前要人來聽都很難,現在可以對那麼多人講慈濟,實在很高興。

密集陪同泰國參訪團來來回回,對經濟並不寬裕的泰國慈濟人來說,機票是一項很大的負擔,但他們還是省吃儉用,樂於承擔。

「所有團員都是泰國菁英分子,但我教他們慈濟行儀,包括——走路、排隊、端碗、拿筷子,把飯吃光光。」慈念說,有次,應詩麗拉醫院院長之邀到該院分享;院長介紹他們有七十一棟大樓,每天門診病人六千到八千人……「看到醫院規模如此龐大、院長如此謙虛,想到他們參訪慈濟時,大家都『乖乖』聽我的話,我臉都紅了!」

最近一個由中小學校長和教育部官員組成的「教育團」來台,多位是督學指導長,一人管兩、三百所學校、好幾萬個學生;但來到慈濟走到哪兒都像小學生一樣勤做筆記。

泰國教育部教案推廣組高專蒡哲朋‧蘇珊蘇(Bancherdporn Susansuk)小姐,在精舍志工早會上說:「我是抱著覲見泰王的恭敬心,來覲見上人的。我會把慈濟精神帶回去,在泰國發揚光大。」

一席話,道盡了「道德中心」的用心;這是現代版的「取經記」。

慈濟經驗在泰國
校園竹筒歲月
撰文‧徐錫滿

近年來,泰國傳統倫理道德漸趨敗壞,卡債、吸毒、性汜濫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泰國道德中心成員多由具道德操守的社會人士、學者及醫師擔綱,協助社會推動道德的提升。

道德中心曾參訪過加拿大、瑞士、德國、紐西蘭、日本、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近兩年來,包括國務院副總理、警察署長、衛生署及教育部官員、各級學校校長、醫院院長、法師、神父、社區領導人等,密集來慈濟參訪。

走訪台灣,校長們帶回辦公室珍藏的,是慈濟的「竹筒歲月」;帶進學校的,則是一天一泰銖、一日一善行的布施精神。

在警察大學,一年級新生會領到四節染色竹筒,讓學生每日存錢;升級之後便取下一節竹筒,布施給慈善單位。在伊斯蘭學院裏,學生志工在每日朝會時拿著竹筒穿梭隊伍之中,讓大家自由捐獻,一個月下來竟也有兩萬泰銖的成績。

過去泰國民眾布施的對象,大都是寺廟僧侶,如今大家願意多布施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此行為讓信仰南傳佛教的泰國社會大眾,在自修自覺之外,也能擴及助人、利人。這樣的轉變,也讓泰國社會人心有了顯著的提升。

社區環保風
撰文‧徐錫滿

每天清晨五點三十分,日方初昇,善地阿索社區的僧眾已列隊出外化緣。這項佛陀時代的制度,成為泰國出家人每天例行的早課,成群的民眾也列隊跪在街旁,合十布施供養。在泰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僧侶受人敬重,地位超然;供養僧侶表達出泰國人對信仰的虔敬,更是每日一善的功課。

與其他道場不同,善地阿索的法師們不輕易接受信徒捐款,他們自行經營有機農場、印刷廠、商店、學校,低價甚至無償把產品提供給社會;並且在創辦人菩提善護尊者(Pra.Bodhiraksa)的領導下,在泰國建立了九大著名的「淨土村」以及一百多個「中心」、七個新建的「修行村」,帶領信眾嚴格持守戒律。

善地阿索社區的寺廟也曾推動環保回收,然而一般民眾沒有正確的分類觀念,將垃圾帶入寺廟,造成環保工作的負擔。二○○六年七月,善地阿索的法師們來台參訪,見到由環保回收資助成立的大愛電視台,也在慈濟環保站中看到更有效的資源分類方式;回國後改善資源回收方式,並發動社區家家戶戶做環保,每月八個社區總計竟能回收到價值一百六十萬泰銖的資源。

今年六月,善地阿索社區決定讓黃金變愛心,成立了「FE‧TV」電視台。這個全由志工經營的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播放推展公益、環保、素食、勸人為善的節目,其中近七成的運作成本,皆靠資源回收資金挹注,讓環保變成一種愛的循環,是名符其實「保護大地電視台(For the Earth TV)」。

善地阿索的靜相法師,正是大力向泰國政府推薦慈濟的關鍵人物,他說:「泰國過去不是沒有在做好事,只是慈濟做得更好、更有制度,而且是四十一年來持之以恆在做;除了讓人欽佩感動,也讓我們興起了向『更好』學習的念頭。」

在離曼谷市區一個半鐘頭車程的一處社區,阿努查神父帶領了三十五位教友在環保站中分類資源。這間社區環保站,之前因回收成效不彰,幾乎被迫「關閉」。

一趟台灣之旅,讓阿努查神父發現慈濟不只幫助窮人,還把環保做得這樣好。從此他每天工作前先念一句「靜思語」,也常在禮拜上引用靜思語與教友們分享。「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失敗中站立起來」這句靜思語,鼓勵起阿努查與教友們重新整頓環保站,參照慈濟經驗有效地分類回收資源;社區民眾紛紛響應,收益大增。前陣子泰北發生水災,阿努查神父與教友們將回收資金當成急難救助善款,組隊趕赴救援。

泰國森林學校是當地有名的貴族學校,多年前就開始推動校園環保,但限於一般認知,認為垃圾回收是較髒亂的工作,始終難以全面推廣。校長、老師來台參訪後,看到環保也能做得乾淨整潔,便回校改良——增添分類項目、將回收來的瓶罐洗淨、晾乾,讓師生樂意參與回收工作。

志工精神,創造醫病新貌
撰文‧徐錫滿  相片提供‧泰國分會

距離曼谷市區兩小時車程的皇家曼飄醫院,是一間地區型的醫院,週末應該是門可羅雀的休診日,但這天卻湧入了一百四十位白內障患者,等著掛號就醫。

二○○七年七月十四日起連續兩天的義診,是由國家藥政署長、曼飄醫院前院長吳進發起。到台灣參訪慈濟,讓他得知慈濟人醫會長年在世界各地為貧窮苦難者舉辦義診;身為眼科醫師的他深受感動,發願回國後要幫助泰國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去年十月到今年七月,他利用週末假期舉辦義診,短短十個月,已為八千九百位貧苦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若再加上曼飄醫院的義診手術量,已有超過一萬人受惠。來看診的患者以老農民居多,月收入不過三、四千泰銖;沒有健保補助的白內障手術,在當地得花去一萬餘元,他們無力承擔,長年在暗無天日下過活。

八千九百位患者,等同於上億元的手術費用。吳進醫師義診團隊的醫療質與量,或可用數字量化,但愛心與耐心,卻無法估算衡量。

泰國醫界保守,在當地幾乎不曾聽聞義診。吳進醫師說:「起初費盡口舌,只邀請到一位醫師參與。」由於擔心義診會搶了其他醫院的生意,許多醫師因此卻步;在吳進醫師不斷鼓勵下,才陸續有十位醫師加入。

升任國家藥政署長後,吳進醫師有更多機會與不同領域的人接觸,他說:「我不只希望在泰國成立慈濟人醫會,也要在醫界推動義診及志工制度。」

曼谷的警察大學也開始鼓勵學生參與醫院志工服務;而泰國最大的詩麗拉醫院,除了讓醫學生參與志工外,也在醫院帶入音樂志工服務。

病患還未踏進醫院大門,悠揚的樂聲已從大廳傳了開來,盲人青年尼拉皮(Nirapit Supapisarn)手指輕巧地彈奏著琴鍵,用美妙的歌聲撫慰了病患久候的不耐。「這是從台灣慈濟醫院學來的,連表演鋼琴及場地的尺寸,都與台灣一模一樣。」詩麗拉醫院副院長普里查(Preecha Soontranan)說。

鋼琴旁的留言本上,是病患留下的一行行感言,其中一段寫著:「能聽到這樣的音樂表演很感動,這是在其他醫院沒有的!」

尼拉皮說:「我畢業後就失業了,到處找不到工作。父親在電視上得知這裏徵求音樂志工,便帶我來表演。在這裏,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對社會還是能有貢獻的!」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