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89期
2007-08-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印尼日惹慈濟希望工程啟用
  天涯共此情‧泰國
  人生練習題
  銀髮之愛
  銀髮之愛‧香港
  大愛節目新賞‧印尼
  慈院志工筆記
  人醫之愛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七年七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89期
  心靈交流道

本刊編採團隊榮獲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主編獎】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攝影獎

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八月十七日、二十三日公布得獎名單,本刊編採團隊雙雙獲獎——榮獲金鼎獎一般圖書類「最佳主編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平面報導類「雜誌攝影獎」。

金鼎獎圖書類「最佳主編獎」,今年由慈濟傳播文化基金會中文期刊部、《經典》雜誌與出版部,共同製作的《台灣四百年》——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專書獲獎;本套書於二○○六年五月出版,其中,「慈善」專書由本刊編製,記錄明清以降,以無私大愛、畢生奉獻台灣的人物或機構。

本刊攝影記者顏霖沼,以「互助互補,最佳拍檔」報導,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雜誌攝影獎」肯定;得獎報導刊載於本刊二○○六年九月號(四七八期),記錄高雄四位身障者,盡己所長、互補所短,發揮絕佳默契,合作做環保的故事,發揮人生價值,為自我人生加分。

謹將得獎喜悅與讀者共享。

《台灣慈善四百年》專題網站:

http://www2.tzuchi.org.tw/case/400-charity

慈濟月刊 編輯部

  

愛在鳳凰城

那年,我剛結束研究所課程,整理行囊準備返回台灣,無意間在行李箱底發現一本《慈濟》月刊。這是來美國之前媽媽給的,希望我有機會能參與當地慈濟活動;但是自己忙於課業及社團聚會,並沒有付諸行動。

回台前,我想將家具及生活用品捐給慈濟,於是撥了月刊上鳳凰城聯絡處的電話;電話另一頭響起林美月師姊親切的聲音,我表達了目的,彼此也約定了搬運時間。

搬運當天天氣很熱,我站在位於鳳凰城郊區、緊臨著紅礫山丘的北七街上,感覺彷彿置身於火烤的沙漠中;半小時後,看到一輛箱型車前導著另一台卡車前來,停好車後,約七、八位師兄師姊陸續下車。如此搬運陣仗讓我有些驚訝。

在大家合作下,捐贈物品迅速有效率地上車,但我卻發覺隊伍中有一對中年夫婦神色憂傷。經美月師姊說明得知,他們的兒子幾天前在前往大峽谷途中發生車禍往生。聞言,我上前給了他們一個緊緊的擁抱,看到他們潰堤的淚水,自己也難過得掉淚。美月師姊從手中取下一串佛珠和我結緣,這是短短互動過程中最美好的結束。

四年了,現在,每次外出我都會戴著這串佛珠,感覺有股力量保護著我,那就是大愛的力量。

台北 吳瑞煌

 

幼苗、老樹,同等滋潤
  
一九九七年移民溫哥華,走進慈濟人文學校,結識一群快樂志工。十年來,每個星期六,我總是帶著愉快的心情,走進列治文的Cambie中學,開始三小時的課務工作。

學校裏,慈濟人文氣息散發在各個角落,滋潤每個人的心田——校門口不畏寒風冷雨為孩子開車門的愛心爸爸、教室裏歡喜付出的愛心媽媽、盡心無私的老師、下課鐘響後孩子們爽朗的笑語……彼此的存在與互動,啟發人人內心的真善美,也啟動了愛的力量。

穿梭在走廊間、停駐在課堂桌椅前,或彎腰和小小孩子說話、或仰頭問候長著青春痘的大孩子……十年來,靜思語的人文教育不但灌溉著幼苗成長,同樣也灌溉著我這棵「老樹」。

在親子活動中,透過老師引導,父母說出守護孩子的用心;孩子們也由各項活動體驗孝順之道、反省自己的言語是否曾傷害父母?帶給我許多省思。

感恩人文學校的孩子們,為我帶來為人師的喜悅與成就感,並讓我學習到許多人生的寶貴課題;教學相長,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加拿大 鄧如柏

 

【更正】
‧四八八期「心靈交流道」專欄提及「辛辛那提市」,正確拼音應為Cincinnati,文中提及德頌市應為德頓市(Dayton)。又第十九頁中第二欄第六行人名誤植,正確應為「陳貞如」,特此更正並向當事人致歉。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