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 了解「脈」,才能「動」
◆7。24《農六月‧十一》
【靜思小語】
弘揚「慈濟宗門」,務必了解「靜思法脈」。慈濟人要「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
讓此生「來得及」
「人不怕錯,怕不改過。假如沒有善因緣,也許一生沈迷,如處夢魘……」上人於志工早會時,追憶昨日往生的高雄資深委員邱國權;其與同修林金貴的人生歷程,曾於大愛劇場「七輩婦」演出。
二十幾年前,為家庭與婚姻所苦的金貴師姊接觸慈濟,因聆聽上人開示「七輩婦」,解悟佛法在生活中,一改過去拜神求符等迷信之舉,走入正信佛法。有一回金貴師姊到精舍參加佛七,邱國權盛氣來找師父「算帳」;經上人以「修行是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一番開示,原本「來勢洶洶」的態度漸趨和緩;之後亦逐步接近慈濟。
儘管罹患糖尿病,邱師兄自一九九四年起承擔環保工作,帶領志工,紀律嚴謹;即使後來需要定期洗腎,仍精進環保不懈。上人憶述:「他說自己甘願『做』死,也不要『坐』著等死。充分發揮了身體使用權!」
慈誠須守十戒,然師兄難戒口腹之欲;至臨終時,後悔未受證慈誠。「要做就要即時做。慢慢來,就會來不及!」上人慨言;欣慰的是,師兄在意識模糊間,仍告訴為其打針的護理人員:「凡事不要與人計較,要多讓人!」
「憑這句話,我安心了。」上人祝福已捐贈遺體成為大體老師的他,快快再來人間:「再來時,就是環保小尖兵、環保菩薩!虔誠祝福他……」
棄無明,轉向光明
自暑假開始,針對教育舉辦的教聯會、慈青等營隊陸續展開。「教聯會培訓教師研習」今日圓緣,上人為兩百零一位培訓老師授證;復為請求皈依者,開示「三皈依」。
「皈字是『白』與『反』,就是要『反』黑歸『白』——『白』是光明,意指善。皈依的意思就是從今起始,拋棄無明、惡業,面向光明大道。」
上人說明,「皈依佛」,要「心中有佛」、以佛心為己心。「修行並非只為自己,也要發心立願,引導眾生也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皈依法」,要「行中有法」。「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大藏經,慈濟宗門就是要走入人群,從中體會『苦集滅道』。期待人人深入人生藏經,得如海智慧。」
「皈依僧」,要「法中有禪」。「人人都有自性三寶,只要身心清淨,說佛所說、行佛所行,也是僧寶之一。紛擾人群中,期待人人能保持『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的禪境。」
上人教眾謹記慈濟宗門乃「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
馬來西亞慈濟人近期在吉隆坡公演「靜思智慧愛」音樂手語劇,不僅受觀眾歡迎,演出的慈濟人本身,也重新深入思維「靜思法脈」。
「弘揚『慈濟宗門』之前,不能不深入『靜思法脈』。」上人與馬來西亞志工濟航等人談話,表示所謂「脈動」,法門是在「動」中,而靜思是「脈」的源頭,兩者須平行。
「要深入法脈,再去動——去活動、去付出救人!」上人請大家務必時時「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