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二十三日 有禮,還要講理
◆7。22~23《農六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
有禮的人,人見歡喜;講理的人,人見尊敬。
自愛,人見人愛
擁有「亞洲最親切友好的地方」、「微笑國度」美稱的泰國,信仰佛教、崇尚禮儀。在學校,學生經過師長身邊,彎腰低身以示尊敬;與老師說話,身體一定比老師低。在家庭,每晚睡前,先禮讚三寶,接著禮拜父母表達感恩,父母則摸孩子的頭念祝禱文,勉勵做個好人。
早會時上人讚歎泰國古禮之美。「有禮貌、守倫理、尊師重道,又能對人群付出愛,是人生最美、最善、最真的價值!」
欲厚養有禮的品德,教育是重要的一環;清邁慈濟學校融入泰國傳統文化,提倡與人為善、尊師重道的道德教育。上人強調「倫理道德」是人類的希望,也是幸福的基礎:「有禮的人,人見歡喜;講理的人,人見尊敬。」
要成為慈濟委員或慈誠隊員,須經過培訓、見習,恪守十戒。「也就是要先『自愛』,生活規矩不散漫。」上人指出,喝酒的人說醉話,如何取信於人?抽菸傷害身體也造成空氣污染,自害害人;而吃檳榔的形象更難看……
「將過去不良習氣戒除、顧好自己的形象,就是自愛;保護好自己的人格,也保護好環境、保護好他人健康,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上人勉眾要愛惜自身,並對人展現愛,讓真善美存在於社會人與人之間。
「過去天天都感覺來不及,現在則是每一秒鐘都感到來不及!」與幾位人文志業體同仁談話,上人語重心長表示,大自然地水火風四大不調,世間災難頻生,要更積極把握人身使用權。
「將身體照顧好,是自愛;善用身體做對的事情,是愛人。吃喝玩樂是一天,認真付出也是過一天。前者乃暢一時之快,一步之差走偏方向,就會迷失自己,甚至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過錯;後者是為人群無所求付出,不但使他人得到幫助,自心亦無煩惱罣礙,而能輕安自在!」
付出,輕安自在
大陸北京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等一行人,昨於台北參觀環保站、人文志業中心後,今抵花蓮,走覽慈院、慈濟教育園區後到訪精舍。
「我無時無刻不在感恩中。」上人與眾會談,表示慈濟人不只足跡跟得很密,心也貼得很緊。「那是出於一分『甘願』,也就是真誠的心;即使在艱難中亦不覺得苦,反倒有甜。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讓我時時心存感恩!」
人生真正的快樂何在?不在錢財、地位,也不在名聲;上人指出,能以良知付出、發揮良能,才是最快樂的人。「昧著良心害人,自己必然無法心安;無所求地幫助他人,看到對方得救,會感到心安,而擁有輕安自在的快樂!」
上人坦述,慈濟四十一年來,四大志業八大腳印,一步一步,需要時間,也需要人人用愛、用心凝聚。「沒有一件事是不辛苦的;但因為人人合心協力,所以克服了一項又一項艱鉅。」
齊副局長表示,慈院有醫師與之分享,在慈濟受到感召,認為自己的責任不再只是看病,而是「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在慈小,也感受到「以人為本」的教育風氣。
「當醫師的,也做菩薩;做老師的,有父母心;做環保的,也做教育;做電視的,則自許是清流。」齊副局長歸納,這一切都因為上人的理念深入了每位慈濟人的心靈。
「兩天行程很累,不過心裏很溫暖,一步步走進您的不平凡!」齊副局長表示此行收穫良多,感受到慈濟人的真誠,是人間相當難能可貴的。
二十三日清晨參與志工早會後,齊副局長一行人續與上人座談。上人表示,慈濟人致力於「募心」,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以及「甘願」的心,為苦難人付出。
「現今人心流於奢侈,不知苦難,要喚起人人重視『點滴』。只要每天節省一點點,『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就能發揮助人力量。願意盡己之力助人,則不論物質是否富有,心靈必然富有。」
上人憶述二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初期,不少人為協助籌措建費,不惜磨破手皮,或預領工資,點點滴滴匯入善資。「他們雖然物質貧窮,但富有愛心,所以是『貧中之富』者。正因為有這麼多貧中之富的人,才有今天的慈濟世界!」
如今慈濟賑災腳步延展至世界,上人表示,不論在任何國家,慈濟人面對窮困苦難人時,不會把他們視為受濟對象;而是懷抱感恩心,當作一家人去愛他們。「關懷的同時,也鼓勵他們成為能助人的人。只要把人人的愛心啟發出來,就能匯聚成一股助人的大力量,讓世界上更多苦難人離苦得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