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二十日 四十不惑,志為清流典範
◆7。19~20《農六月‧初六至初七》
【靜思小語】
守志如初,不做無益於淨化人心的報導,字字句句如清流湧泉,專心致力淨化人心。
悲痛中有感恩
位在南半球的阿根廷正值冬天,連日寒流過後,首都附近罕見地飄下白雪,人們歡喜雀躍,卻苦了露宿街頭的流浪者。當地慈濟人儘速採購布料,三天內趕製出四百三十二件毛毯。
入夜時分,志工頂著寒風在街上尋找流浪露宿者,恭敬奉上毛毯。一位七十多歲留著長鬍子的老人睡在大樹下,裹著破舊毛毯,當志工為他蓋上新毛毯時,竟像受到委屈的小孩抱著親人般,大聲哭泣……
「看了實在讓人既感恩又悲痛!」早會時間上人慨言:「感恩的是,慈濟人無畏霜雪地付出愛;悲痛的是,世間有這麼多苦難人……」
日本九州甫遭受萬宜颱風襲擊,十六日上午新潟又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八強震,造成九人死亡、一千多人輕重傷,一萬多人撤離到避難所。災後水電、瓦斯中斷,災民在避難所僅能以乾糧、礦泉水果腹。慈濟日本分會已徵得柏崎市議所同意,將供應災民熱食。
「人間有菩薩,苦難眾生就能得救!」上人表示,接獲災難消息令人悲痛,然弟子的貼心令他安慰;感恩人間菩薩普遍全球,及時關懷、膚慰苦難人。
「人生無常,普天之下四大不調,蒼生悲苦。面對天災人禍不斷,人人應該提高警覺。」上人譬喻,就像一個人雖然生病了,只要懂得保養,在飲食及生活習慣上克制自己,調和身心,就有機會恢復健康。「人人克己復禮,過節約簡單的生活,即能緩和大自然崩壞的速度。」
克己復禮要從自身做起。上人強調,護山、護海、護大地,是每個人的責任!
《慈濟》月刊跨越四十
在「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後十四個月又六天,一九六七年七月二十日,《慈濟》雜誌創刊,至今屆滿四十周年。
起初,《慈濟》雜誌以半月刊的報紙形式發行,隨後發展成月刊,逐步增加篇幅;於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後,增加發行《慈濟道侶》半月刊;至二○○四年《慈濟》月刊與《慈濟道侶》整合;今年四月更進一步推出電子雜誌。
「四十而不惑。《慈濟》月刊是慈濟人文志業的肇始,緊隨慈善志業,從克難中發展至今;每一字、每一行,都是淨化人心的真善美。」早會時,上人感恩一路行來,釵h有心人襄助月刊成形與發展,發揮清流良能,淨化人心、接引人間菩薩。
上人憶述月刊創刊之初,只是簡單一張紙,用鋼板印刷,刊登一個月來會眾的一元、五元、十元捐款,主要目的是徵信。「四十年來,月刊內容從徵信到個案報導,從國內到國外的感人故事,始終守志如初,堅持報導真實美善的人事。」
現今媒體充斥,內容五花八門、良窳不齊,甚至令人怵目驚心、不堪入目,只為吸引大眾目光。上人稱酗H文志業體的同仁們,能守護清流不被污染,實為難得;而月刊能一本初衷延續至今,也要感恩釵h默默付出的幕後文史英雄。
像當時任職《中華日報》的資深記者侯蔚萍,義務幫忙審稿、編撰,每個月上人都要到他家去了解月刊的出版內容和進度。還有當年擔任《中央日報》特派員的邱錫英,因採訪慈濟建醫院而大力護持。
「邱記者十分關心慈濟事,發揮專長投入月刊編撰工作;他幾乎天天到精舍報到,用心了解每一位慈濟人的故事,寫到手破皮、包著紗布,仍然不停地寫。」儘管邱錫英與侯蔚萍已經往生,上人仍然感念他們為慈濟文史的貢獻。
「除了工作同仁,月刊還有攝影、筆耕、插畫、打字、校對、打包志工……四十年來,感恩這一大群人文菩薩,讓清流源源不絕,從台灣流遍全球,淨化人心;真正做出了人文典範!」
為響應環保,《慈濟》月刊今年四月起同步推出電子雜誌。「我雖然期待更多人閱讀《慈濟》月刊,讓慈濟真善美的訊息傳播得更廣;但是每個月出版三十多萬本,要耗費多少紙張?實在很矛盾也很心疼!所以推動電子月刊。」
上人殷切呼籲:「希望大家儘量使用電子月刊閱讀,減少實體月刊印量;如此不但能節約資源,也能減少運送過程產生的碳足跡。閱讀電子月刊保護大地資源,也是功德一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