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十五日 有「模」,還要有「樣」
◆7。14~15《農六月‧初一至初二》
【靜思小語】
老師是學生的「模」,父母是孩子的「樣」,父母師長「有模有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除雜草,植心樹
「天天感恩,就是日日幸福的人生。」教聯會幹部合心共識營上,上人感恩全台三萬多位教聯會老師以及大愛媽媽們,致力在社區播撒善與愛的種子。
「孩子的生命來自父母,慧命來自老師。老師能引導學子知理懂事,故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然上人慨嘆,現今敬重師長觀念漸趨淡薄,令人憂心。
「沒有『問題學生』,父母和師長要多用心。老師是學生的『模』,而父母是孩子的『樣』,父母師長『有模有樣』,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上人以「園丁」形容老師們,學生如一畝畝心田,老師就是耕耘心田的農夫。「在撒播種子前,必先清除田裏的雜草石塊;當種子抽芽時,農夫要用心拔除旁生的雜草,照顧好嫩芽,才能讓小樹茁壯成為一棵棵頂天立地的大樹。」
從幼教階段而小學、中學、大學,等於是新芽、小樹與大樹的成長歷程;上人表示,需要很多人投注心力,才能植樹成林、使林成蔭。「老師要時時自我檢討,樹立純真榜樣,作學生的良語良師。」
五蘊中的「行蘊」,乃謂不斷遷變,細微而難以察覺。上人勉退休的老師們,生命無時不在遷變中,雖屆退休年齡,實則正值成熟時刻,當退而不休,好好利用、發揮大大作用。
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災變頻仍,聯合國呼籲世界公民植樹。上人表示,樹木成長需要時間,當務之急,要保護樹林免於濫伐。
「真正要救樹,就要種心樹。」上人指出,不只在校園裏廣植心樹,還要落實社區,帶動更多人一起呵護地球。
「只要老師們多用心,精進再精進,用心用愛耕耘,社會一定會健康而有希望!」上人殷勉。
行有法,心無染
「弟子對於師父所說的話,能否體會真實義?即使能體會、甚至能闡述,能否身體力行?」與宗教處同仁談話時,上人強調,欲傳承靜思法脈,須做到「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亦不可少堅定心志,且心要清淨無雜染。
言及弟子當中,有的既富熱忱也不畏辛勞,為志業竭心付出;然因習氣難改,倘與習氣相近的人一起任事,就會產生「相似卻又不相容」的拉鋸。「這就是心中雖有慈濟、有師父,但『行中缺法』。」
上人進一步表示,若沒有將「法」力行出來,就沒有「禪寂」;缺少「守之不動」的三昧,就沒有正定,將導致行為偏差——也許只是一句話就傷及他人,或是一個錯誤的行為,致前功盡棄。
「少了『清淨心』,就如倒光瓶內的髒水,卻沒有將瓶子洗淨;即使注入清水,瓶中水仍是污濁的。」上人強調,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心,唯受煩惱無明污染,遂成「眾生心」。「乾淨的鏡面,能照見山河大地;髒污的鏡面雖亦稱『鏡子』,卻照不清楚境界。」
上人再叮嚀,念佛要念入心,學佛者心中一定要有佛、行中必須要有法,才能與外境、周圍的人調和。「修行之難,就難在調伏自心、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若稍有不順己意,就退縮甚至退轉,自敗道根,是為人師者最擔心的。」
團體中若有人行為、理念不正確,要如何待之?「默擯置之。」上人教勉,若相勸不從,暫且莫說;自己則要放大心胸寬忍之,以維持住團體的和氣;待時節因緣成熟,再予以引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