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心清涼,大地就清涼
◆7。8《農五月‧二十四》
【靜思小語】
外在環境熱苦逼人,若心地也在貪、瞋、癡、慢、疑的惡火中煎熬,實是苦上加苦。
行善、助人莫遲疑
老禪師帶著年輕的徒弟下山化緣,歸途中遇見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老婦,老禪師命徒弟留些乾糧和銀兩給老婦。徒弟有些不捨,也只能照辦,遂稟告師父,來日振興寺廟廣積財糧,定會救助窮苦百姓。幾年後老禪師油盡燈枯,把一本經書交到徒弟手中就圓寂了。
年輕的比丘繼承方丈後經營有方,將破舊的寺廟不斷擴建;到他年老,寺廟已是殿壁輝煌良田百頃。然幾十年來他忙於建廟,當年救濟貧苦的志願遲遲未能落實;直到臨終前,他想起老禪師留下的那本經書,翻開扉頁,赫見師父當年對他的忠告——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
上人於晨語時講述這則故事,啟示眾人行善不能等。「行善助人功德殊勝,要把握當下及時去做。也要引導人往正確的道路前進,向善就理。」上人以「導」字為「道」下有「寸」勉眾,不只要做「行道者」,還要引導人掌握分寸,脫離是非不分的混沌。
人心合,氣候調和
夏季高溫炎熱,烈日直射之下,以「煎沙煮日」來形容,實不為過。上人在藥師法會上開示:「外在環境熱苦逼人,若是內心無法靜定,心地也在貪、瞋、癡、慢、疑的惡火中煎熬,實是苦上加苦。」
上人表示,溫室效應加劇,地球的氣溫一年比一年高,就如《法華經》中佛陀譬喻的「火宅」。
《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的〈譬喻品〉,有「火宅喻」,講述一位富有尊貴的長者,看到兒子們在失火的房屋裏嬉戲,渾然不覺,十分擔憂。為了把他們救出火宅,長者用智慧善巧,在屋外裝飾了美麗的羊車、鹿車及大白牛車,誘引孩子們跑出火宅,脫離險境。
「這段經文譬喻佛陀為了救度人間眾生的苦難,百般設法。」上人說明:「眾生剛強難調伏,心中充滿煩惱,以致無法接受真理。縱使聽聞佛法感到歡喜,要身體力行卻不容易,還是甘願陷於火宅。所以佛陀應眾生根機,設了種種方便法接引眾生。」
上人言,在不同的時代,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導人懂得佛法、能夠接受;慈濟人普遍全球,用心用愛走入苦難群眾中,伸手救援,也努力輔導他們遠離無明。
「全球氣候異常,若能將人心導向正確、順於天理,氣候自然就能調順。」上人教示,時時以感恩、尊重、愛相待,能漸漸使人心地清涼;人人心地清涼,如入菩薩清涼地,就能緩和大地溫室效應。
見苦知福,提升慧命
全台合心訪視幹部研習會於花蓮舉行,志工提出釵h過去不曾面臨的狀況,共研處理準則。
「慈濟宗門由慈善入門,行慈、悲、喜、捨,此一基準歷久不變。」上人開示,在現今多元社會,變遷快速,慈善志業要面對的,不再只是單純的貧窮、病苦;所以更要用心評估、謹慎拿捏,以智慧判斷、處理個案。
從慈善工作「見苦知福」,是慈濟修行法門之一,上人勉眾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間苦難人承受的苦都不一樣,用心體會,點點滴滴都是法;慈濟宗門一定要從慈善門入,見苦知福才能修慧。」
上人表示,行善不能等,訪視是慈濟人的基本要務,要實際參與訪視,才能見苦知福,成長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