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 是樂?還是業?
◆7。1《農五月‧十七》
【靜思小語】
世間很多陷阱,會誘引人心不由己。「業」有時會以裝飾假相出現,使人以苦為樂,迷失自心。
歹命,其實自作
常聽人遭遇不順便怨嘆「歹命」,晨語時間上人表示,今生所受之果,乃過去所種之因,應以虔誠心面對,甘願接受。「抱持『我甘願還』的心,也是一種懺悔。甘願還,則心開闊。」
眾生心被煩惱纏縛,《水懺》經文於懺悔「煩惱障」之後,接下來懺悔「業障」。經云:「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脫。」上人指出,有時「業」會以裝飾假相出現,使人迷戀、沉迷其中,不覺世間眾苦,而思解脫之道。
例如,有些人終日生活於享樂中,不覺潛藏的危機與苦難;然人終會因自然法則而老、病、死,若想花費昂貴代價留住青春美貌,必然煩惱叢生。
面對斑駁的鏡面、髒污的衣服,不能只去除污處,要擦拭整個鏡面,或漂洗整件衣服。上人勉眾以法水淨心、拭淨心鏡。「既知煩惱自障善法,就要以法水洗滌自心污垢,使心鏡朗然,才能撥開層層陰霾,照亮心靈境界。」
「世間有很多陷阱,會誘引人心不由己。有智慧的人,不受假相所迷,而能自我警惕,懺悔過去,並且戒慎未來。」上人教眾,不論對人、事、物,皆要以虔誠之心相待;顧好己心,一言一行戒慎虔誠!
聽到,還要做到
與智邦集團執行長黃安捷等企業家座談時,上人表示,台灣「以善為寶」,好人比例高,全台每天至少有十萬名慈濟志工,在各社區、校園、環保站中默默付出。
「若認為做好事就能種功德、得福報,這是不對的心態。名利地位終究成空,修行要修得不執著,學佛則要去除『貪瞋癡』。」
上人表示,佛陀初轉法輪,即示「苦集滅道」四諦法,指出人間多苦。「在苦難偏多的人間,慈濟人付出無所求,還說感恩——感恩苦難者示現苦相,而能將心比心去了解人生之苦;雖未想從中得到任何福報,但見受苦者解脫困境,心即得輕安。」上人鼓勵在座企業家起而力行,體會更深切。
「只聞苦,不曾吃過苦,如何體會?期待人人樂於付出,以苦難人為師,見苦知福。既知自己是有福之人,又有何不足呢?知足而且惜福造福,人生才能真正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