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米的幸福時刻 】
◎撰文‧賴怡伶 攝影‧顏霖沼
傷口復原的日子,也是心靈等待的日子。
去年地震後,湯米接受粉碎性骨折手術,
已經過了四百二十天;
今天湯米來到聖諾巴地醫院,
因為爸媽期待已久的慈濟醫療團隊再度回到日惹,
將為湯米取出深藏在左大腿內的鋼釘。
別怕,請跟我來
穿著手術藍袍的小小身影,心中未知的恐懼,被肩膀上的那雙大手給平撫下來。像朋友一樣對待著,十歲的湯米(Tomi Kusuma Putra),在醫師陪伴下走進手術室。
幾個小時前,湯米經過釵h內心的掙扎。大清早,他到了聖諾巴地醫院(RS Senopati)骨科手術房門口報到後,獨自與排隊病患坐在門口長椅上。他很安靜,但一雙大眼憂愁地望著來往的志工。
即將走進手術更衣室,湯米掩飾不住內心的慌張,急忙轉頭呼喚媽媽海妮(Heny Indaryati),她趕緊跑來門口安撫。
家人的關愛戰勝未知的疑懼,不一會兒,湯米乖乖地走進手術區,聽志工的指示換下衣服,穿上藍寬袍。在更衣室匆忙進出的人群中,湯米拿著自己病歷的小小身影,顯得孤單無助。
要進手術室了!湯米茫然的神情轉而眉目糾結,難掩的恐懼讓他放聲大喊:「媽媽!媽媽!」志工與醫師同來勸慰;肩上那雙及時的手,同時也給湯米信心。
作個勇敢的孩子
消毒藥劑的氣味、儀器跳動的聲音,以及那冰涼而獨特的手術室空氣;整個氛圍都讓湯米想起一年前,他大哭著被送進手術房,接受左大腿粉碎性骨折手術的情景。
湯米的表情依然流露著害怕,卻不哭不鬧,任護理人員與醫師為他進行手術前的固定、麻醉點滴工作,作個勇敢的孩子。
步驟順利進行,全身麻醉的湯米沉沉睡去,暫時忘卻疼痛與恐懼。醫護人員掌握效率,湯米迅速被推移到手術燈的強光底下;接下來,就把拆除鋼釘的任務,交給來自台灣的醫護人員吧!
等待恢復
即使湯米比一年前勇敢釵h,海妮仍然擔心著,在手術區門口徘徊、頻頻張望,與家人靜靜等待。
今天有好多人陪著湯米來,包括爸爸托羅(Toro Kusuma)、媽媽、外婆、舅舅、還有小弟湯尼(Toni)與舅舅的小兒子。
外婆與舅舅住在離湯米家不遠的村莊,外婆說:「湯米是地震中家族裏唯一受傷的孩子,經過上次手術恢復得很好,平常還能跑來跑去。接到了開刀通知,湯米看起來很害怕,但是也沒有抗拒就診。我們覺得很心疼,有空就來陪他。」
半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
麻藥漸漸褪去,湯米從昏睡中慢慢轉醒,志工用擔架將他抬上二樓的恢復室。
「湯米出手術室了!」在志工通報後,父母緊緊跟隨,看到孩子糾結在一起的臉,擔心溢於言表。
祕密約定
恢復知覺的湯米,強烈感受到左大腿傳來的痛楚,不顧一切地放聲大哭,嘶吼著:「爸爸!媽媽!好痛!好痛喔!」恢復室中的其他病患與家屬,好奇地看向湯米。
緊陪在旁的托羅與海妮,多希望能為孩子受苦!托羅聽著湯米的哀號,幾乎泫然欲泣了,親吻著孩子的額頭,並在他耳邊說了些話。海妮則緊握湯米的手貼著臉頰,靜靜陪伴著。但這一切仍然無法制止湯米的哭號,還數次想從床上起身。
直到湯米累了,也慢慢習慣疼痛,才漸漸停止呻吟。
海妮陪著湯米,用我們致贈的《慈濟》月刊為掙扎汗溼的湯米搧風;舅舅翻開月刊,指著一年前湯米號哭的樣子,想逗他笑。看得出湯米很想回應,但皺巴巴的表情似乎說著——我真的很痛嘛!
七月三十日中午,恢復室的所有病患都已經度過最難熬的術後觀察期,可以回家休養了。
慈濟志工把恢復室還原成本來的寬敞空間;這告訴我們,湯米也隨著家人回家了。
我愛我家
依著湯米爸爸抄下的地址,隔天我們來到班圖爾縣碧蘭村(Beran)。聽見我們到訪的訊息,托羅無限欣喜地衝出來握手招呼,熱情邀請到家裏看看湯米。
八個月前的帆布鐵皮組合屋,現在已經成為一間粗具規模的磚房了。雖然磚砌泥抹還暴露在外、尚未粉刷,連屋內地面都是石礫粗地,但如大鵬開展的木簷陶瓦,已夠讓一家人更舒服的生活,溫暖的相聚。
湯米坐在平時大家用餐的床板上休息,手術過後的左大腿仍稍許疼痛,但已能微笑招呼。托羅與海妮和我們有著語言障礙,但用支離破碎的語句表達好客欣喜之意,還有重建屋子的點滴。
湯米的家仰靠政府提供的一千五百萬印尼盾(約台幣五萬三千元)重建,但這筆款項只能蓋成擁有客廳、餐廳、兩間房的簡單磚屋;廚房仍是露天,廁所則以先前竹屋改建而成。托羅說:「已經沒有錢了,其他部分,就要慢慢存款修建了。」
即使生活簡單而克難,湯米一家人晚上緊緊聚在小房間裏入睡,家人的愛早就為心靈打造遮風蔽雨的港灣。
我們和湯米父母閒聊昨日開刀的心情,也問在恢復室心情激動的托羅,當時到底跟湯米說了什麼。「我跟湯米說:湯米要勇敢!等傷好了,爸爸買腳踏車給你!」托羅笑道。
為湯米一家人留下永恆的留影,也想像著,當湯米快樂地騎著腳踏車,在鄉道林間馳騁時,那就是傷口癒合,日子恢復如同以往的幸福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