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6期
2009-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曾老師的真心話
  上布施
  出版書訊《生命的奇遇》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6期
  高原上的奇蹟

◎撰文、攝影‧陳芝安

一雙怯生生的眼睛,一張爬滿污垢的清秀臉龐,腦後紮著的馬尾硬梆梆久未梳洗,看起來像不堪使用的掃把……這是十三歲的張蘭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渾身上下髒兮兮的苗族女孩。

比起同齡的孩子,張蘭表達能力並不好,甚至只能用短句子回答問題,不過短短的對話中,卻感覺到她背後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遍滿黃土、崎嶇不平的高原上,安靜的隨著風聲一起低吟。

張蘭的家住在雲南省會昆明郊區,安寧市的螺絲塘村,一個充滿原始風情,卻貧窮、落後的小村落。

村裏的屋子,都是黃土砌磚搭成牆,屋頂用幾根木頭支撐,再鋪上乾草和塑膠布,這種簡易搭建的房屋,就是當地稱的「窩棚」。張家算是村裏情況最糟的,不但屋裏漏水,一家人連張像樣的床都沒有,六口人窩在別人捐贈的衣服堆上;很難想像如果一場大雨來襲,這窩棚會不會溶成一堆黃泥巴。

一早,弟弟張飛在河邊洗臉,屋子裏張蘭賣力切著剛到山上摘回的豬草準備餵豬。叔叔生火熱飯菜,吃完就準備到附近的錫礦場打工,堂妹張翠準備上學,不到一歲的小堂弟黏著媽媽要喝奶……一家人有著清楚的分工。這是雲貴高原上,一個苗族家庭一天的開始。

吃過早飯,目送堂妹上學的背影,張蘭、張飛並沒有露出羨慕的眼神,因為還有很多家務等著他們完成。

萬能小媽媽的重擔

貧窮剝奪了他們受教育的權利,而他們的身世,也不容許他們有上學的機會。

張蘭、張飛的父母早就因病去世了,是叔叔嬸嬸好心收養了他們。他們的故鄉在昆明東北方靠近四川的昭通市,因為家鄉愈來愈貧瘠,吃不飽的苗族人開始往南向昆明遷移。在遷移的路程中發現了螺絲塘村,村裏痲瘋病人留下來的破房子,就成了他們暫時的棲身處;他們還發現附近有礦場可以打工,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張蘭一家人就在這波移民潮中,跟著大家來到了昆明。

九歲的張飛,與勇猛的三國人物張飛同名,一頭蓬鬆的亂髮,看起來也十分豪邁;該讀書的年紀卻不能上學,因為他得去山上放羊。

趕著十幾頭山羊,每天一早翻山越嶺,哪裏有草,張飛就把羊趕到哪兒去。一手扠在口袋裏,一手拿著比自己還高的竹棍子,在湖邊放羊的張飛顯得很威風。很難想像才九歲的他,不但要知道水草的方向,還要把家裏最重要的財產——山羊看好。上學對他來說,似乎是相當遙遠、又無法盼望的事情。

姊姊張蘭也是同樣的命運。叔叔到錫礦場打工,農忙時,嬸嬸也會在附近打零工賺錢。春天正是農家要幫豌豆藤蔓綁線的季節,雖然一天只有二十五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一百二十五元),但嬸嬸總會把握機會掙錢;照顧小堂弟就成了張蘭的責任。

懂事的張蘭對堂弟呵護備至,就像個小媽媽,承擔所有家事。張蘭一點也不喊苦,只有一件工作讓她覺得很吃力,那就是挑水。

屋前小河的水不能飲用,她得挑著空桶,到兩百公尺外的井邊取水。兩桶水大約二十公斤,挑在張蘭瘦小的肩頭上顯得很沈重,過窄木橋、爬崎嶇的山坡,張蘭的腳微微顫抖著,但一家人吃喝都靠這兩桶水,再重,也要挑回去。

高原上的曙光

如果沒有奇蹟,張蘭、張飛已經可以看見未來的命運——他們會成為文盲,一生認不得幾個大字;長大後,張蘭在苗寨裏結婚生子,而張飛只能靠勞力賺取微薄薪水,繼續貧窮的一生。

不過奇蹟正悄悄的到來。新聞報導,螺絲塘村痲瘋病院失火,院民生活出現困難。一生經歷磨難,退休後住在安寧市種果樹的史堅耘女士有一副熱心腸,她想:「當年在我困難的時候,如果有人幫我一把,那該多好!」於是和幾位好友開了近三個小時的車來到痲瘋病院,想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沒想到痲瘋病人非常善良,他們說自己還過的下去,「真正苦的,是半山腰上那群苗族人,去幫幫他們吧!」因為這個因緣,史堅耘認識了張蘭姊弟。

史堅耘雖然古道熱腸,但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回到昆明後,她聯絡昆明慈濟人,希望慈濟能評估如何幫助這兩位輟學的孩子。

很快的,一批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來到螺絲塘村,單調的高原有了不一樣的景緻。師姑師伯送米、送油,幫兩個孩子洗臉洗頭,讓張蘭、張飛恢復清秀面貌。

慈濟人的愛心,給了孩子們溫暖,但最嚴重的輟學問題,卻考倒了昆明的慈濟師姑師伯——

該怎麼做,才能讓兩個孩子上學?一旦孩子上學去,家裏的羊、小堂弟,又該怎麼辦?千頭萬緒,師姑師伯需要突破困境的智慧與勇氣。

放羊的孩子上學去 

訪視的資料很快傳回台灣,師公上人看到高原上這對辛苦的姊弟,十分不忍,期待昆明慈濟人能盡力幫兩姊弟上學。

三天後,昆明慈濟人重返螺絲塘村。「把羊群賣掉吧!」師姑鼓起勇氣直接建議叔叔,不夠的生活費,由慈濟補助,嬸嬸留在家中照顧小孩,這樣兩姊弟就可以去上學。

叔叔嬸嬸雖然沒有念過書,卻通情達理,二話不說,嬸嬸背起孩子、帶著張蘭,跟著慈濟人一起到最近的一六小學,要讓張蘭入學。

張蘭曾經上過學前班(幼稚園),所以學校願意在學期中讓張蘭插班上課;但張飛從來沒上過學,得等新學期到來才能註冊。

暑假結束前,姊弟倆終於一起到學校註冊。新學期開始,張蘭和張飛都念一年級,雖然個子比別人高、程度比同齡的孩子落後,但只要能上學,這一切都不要緊。

清晨一聲雞啼,劃破了螺絲塘村的寧靜,張蘭與弟弟出門上學了。

薄霧中他們攜手前行,距離學校有一個小時的路程,他們得快馬加鞭才行。山裏的孩子步履輕盈,但這段上學的路何其坎坷、何等的不容易。

來到教室,張飛對一切事物顯得好奇,坐在課桌椅上,像溜滑梯般調皮玩著椅子,靦腆的笑了;張蘭在教室旁的洗手間打開水龍頭,看到水嘩啦啦流下來,挑水的女孩也笑了。

這抹微笑,正是雲貴高原上的奇蹟!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