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6期
2009-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曾老師的真心話
  上布施
  出版書訊《生命的奇遇》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6期
  寰宇慈濟

台灣
寶特瓶再生還原物命
大愛感恩產品  全「心」上市

「喀啦!喀啦!」假日午後,各地慈濟環保站展開手腳並用的全身運動,志工們把寶特瓶依顏色、材質分類,取下瓶蓋、踩扁後裝袋打包。一連串動作看來簡單,但是環保志工們總是踏實做好每個步驟,因為這些外人眼中的廢棄物,將會「垃圾變黃金」,成為賑災用的毛毯。

二○○六年迄今,「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已生產三十萬條以上「環保毛毯」,投入美國卡崔娜颶風、四川大地震、台灣莫拉克風災等重大災難的賑濟行動。而今,由眾人愛心織造而成的產品,不僅持續溫暖苦難者身心,更以「大愛感恩」為品牌,推動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的時代潮流。

由回收寶特瓶再製的「大愛感恩」產品,今年十一月初在全台靜思書軒正式上架。其中蘋果綠的毛毯、圍巾,悉由綠色寶特瓶製成,全程不加染劑;白色產品則是以透明寶特瓶為原料,同樣全程「無染」。產品不以五花八門的色彩為標榜,力求簡單、樸實,反映慈濟人「清平致福」、「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

環保企業「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公司」,由實業家志工黃華德、魏應充、李鼎銘、高明善、林家和五人共同出資,於二○○八年十二月成立;除承擔慈濟賑災用環保毛毯生產,也為全台六萬多名慈濟環保志工的愛心,打開上市通路。

「它是一個『非營利』的營利事業,也就是必須有利潤才能夠維持,但盈餘全部回饋慈濟基金會做四大志業後盾。」董事長黃華德道出與眾不同的經營理念。

早在一九九六年時,紡織業者就已具備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紡織品的能力,但上游回收原料的品質管制卻是不易突破的瓶頸。因可做成紡織品的PET材質瓶身,若在切片造粒過程中混入其他材質的瓶蓋及瓶環,會影響再生原料的品質穩定性。

然而慈濟環保志工的用心,卻讓這個科技難以克服的癥結迎刃而解。「因為前端做得很乾淨,所以我們的良率是世界最高的!」身為協力廠商的實業家志工羅忠祐自信地說。

「不要小看一點一滴細微的功夫,環保志工都要把它做到好,品質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專案經理李鼎南,道出「大愛感恩」優良品質關鍵所在。

打上綠色菩提葉標誌的「大愛感恩」產品不只有「物」的功能,也在賑災中傳達了高度的人文關懷,帶動善的循環。受贈者得知毛毯是由寶特瓶回收製成,往往先是驚訝,接著就被環保志工及全球善士的愛心感動;如不少莫拉克受災鄉親獲贈毛毯後,效法慈濟環保志工,在暫住的地方進行資源回收,表達對大地的關懷。

環保志工默默做著淨化大地的善行,但結合了產業界的製造與行銷後,草根菩薩的愛心,可望發揮更多淨化人心的效益。環保志工陳金海歡喜地說:「感恩上人創造這個福田,感恩實業家志工們,讓我們的愛擴展到全世界!」

作為一個全部盈餘皆投入慈濟四大志業的「志工企業」,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自許成為善念共聚的平台、慈濟非營利組織永續經營的源頭活水。
(撰文/葉子豪  攝影/簡東源)


菲律賓
不忘心底感恩承諾
沓沓倫居民啟動善循環

十一月八日慈濟菲律賓分會成立十五周年,上午志工們虔誠禮拜「法華經序」時,靜思堂大門外聚集了一群人,有秩序地排好隊伍,原來是沓沓倫里民眾,帶著「竹筒」回娘家。

九月下旬凱莎娜颱風侵襲菲律賓,造成大馬尼拉地區嚴重淹水,計順市(Quezon City)沓沓倫里(Brgy Tatalon)貧民區更同時發生大火;慈濟人趕往發放熱食、衣物、應急金,安撫居民在水火交逼下的驚恐心情。

沓沓倫里居民在與志工互動中,得知慈濟「竹筒歲月」故事,紛紛認養竹筒,每天投入零錢、發好願,幫助比自己更有需要的人。

沒想到分會周年慶這一天,近兩百位沓沓倫居民抱著感恩回饋的心,信守承諾,帶著沈甸甸的竹筒來到靜思堂捐獻,為志工帶來意外的驚喜。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鄉親的竹筒已經裝滿了零錢,有人甚至存滿三個竹筒;這些愛心硬幣整整裝滿兩大缸。

艾娜(Edna Ubana)表示,只要買菜錢有剩餘,她就會投進竹筒。「今天將竹筒帶來靜思堂,是我對慈濟表達感恩的方式之一。」許多鄉親感恩慈濟及時給予幫助,「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做個幫助人的人!」

凱莎娜與芭瑪颱風接連侵襲,災區遍布淤泥垃圾,慈濟發起「以工代賑」,帶動重災區馬利僅那市(Marikina City)囊卡里(Barangay Nangka)、馬蘭代里(Barangay Malanday)、杜馬那里(Barangay Tumana)居民共同清理市街。經過三週逾八萬四千人次參與下,終於讓「菲律賓鞋都」馬利僅那市逐漸恢復往日風貌。清掃告一段落後,十月底慈濟人醫會醫護志工先後進入馬蘭代、囊卡、杜馬那里進行牙科義診。

囊卡里多位參與以工代賑鄉親,深受志工無私付出、不曾離開所感動,表示願意參與慈濟志工研習,加入助人行列。

「施比受更有福,」民眾葛南達(Granada)說:「我們也願意幫助慈濟做救人救心的志業,一起日日行善,讓天下不再有災難!」
(撰文/黃解放、艾莉佳、柯敦娜 翻譯/許方玲、林玉婷 攝影/黃紅紅)


玻利維亞
青春年華籠罩陰霾
志工伴癌末少年面對明天

十月的聖塔庫魯茲市,正是酷熱盛夏。少年馬貝尼(Marbery  Merrera)蜷縮著身體躺在癌症診療中心病床上,茫然望著腫大如籃球的左膝。母親聖德拉(Sandra)平靜地跟志工訴說著孩子病情,哭紅的雙眼,流露出心底的傷痛。

幾個月前,十六歲的馬貝尼在學校撞到硬物,沒多久膝蓋腫起兩處硬塊,村中外科醫師處理後打上石膏。因疼痛難忍,馬貝尼自行敲碎石膏,而膝蓋腫脹持續擴大,並有惡臭膿血。家人於是帶他到聖塔庫魯茲市求醫。

慈濟志工從新聞中得知馬貝尼的困境,前往醫院關懷。無助的媽媽向志工傾訴:「看他疼得在床上打滾,我又沒有辦法幫他減輕痛苦,真是心如刀割!」她請求志工和院方溝通儘快安排手術。

志工一邊柔聲安慰,一邊聯繫慈濟人醫會外科醫師協助,與馬貝尼的主治醫師磋商治療進度。

然而,檢驗報告顯示是癌症,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肺部;醫師判斷馬貝尼只剩下六個月的生命了。

截肢手術前後,志工多次來到醫院陪伴,教他念佛平靜身心。十月底志工接馬貝尼出院。為了定期回診進行放射治療,一家人借宿在小姑姑家。

「請你們不要放棄我,我還要去讀書!」馬貝尼哭著跟志工訴說心願。小弟弟看見哥哥從醫院回來少了一條腿,也哭了;強忍悲痛的父母,再也控制不了情緒……張麗香師姊急忙上前撫慰馬貝尼:「你要堅強,把病治好,就能回家繼續讀書!」

馬貝尼父親埃米利奧表示,自從透過電視台求救以來,持續有社會善心人士捐款捐物,「但在慈濟人身上我感受到不同,那就是溫暖,是一種親人般的溫暖,使我們很有安全感。真的很感謝你們!」

二○○七年玻利維亞發生水患,慈濟志工前往賑災,而與這個南美洲高原國家結緣,也展開長期慈善訪視、義診服務。志工將持續關懷馬貝尼一家人,希望陪伴的力量可以支持他們面對未知的明天。
(撰文/高飛濤  攝影/柯易呈)

 
印尼
幫助和女兒一樣病苦的人
林春米行動竹筒募善念

舊摩托車後的木架裝著燒賣、調味品及餐具,每天林春米在雅加達的住宅區、鄉村到處叫賣。引人注目的是木架中綁著竹筒撲滿,中間貼著「小錢行大善」。當有客人問起,他很自然地回答:「這是要捐給慈濟幫助人的,歡迎捐款,多少隨個人心意。」他接著說:「我的孩子幸虧有慈濟的援助,所以我也要募款來幫助其他需要的人。」

去年,林春米七歲的女兒德樂希亞(Theresia  Sisfani)腹部出現一個雞蛋大的突起,林春米與太太甘米蘭帶她去給按摩師治療。一段時間後,按摩師懷疑可能是腫瘤,建議把孩子帶去大醫院就醫。然而,收入微薄的他們難以支付高昂的治療費用。

德樂希亞的活動力愈來愈差,原本在印刷廠擔任職員的甘米蘭必須辭去工作照顧女兒,一家四口的生計日益困難。

在不知所措時,林春米遇到昔日鄰居王福俊。王福俊是慈濟志工,請春米趕緊去辦理貧民證,再向慈濟基金會請求醫療援助。

兩天後慈濟人前來訪視,之後陪著德樂希亞到中央醫院就醫,檢查出是子宮畸胎瘤。今年二月醫生動手術為德樂希亞取出拳頭大的瘤,夫妻倆終於安心。如今德樂希亞已經恢復上學了。

林春米問王福俊:「慈濟支付的醫療費很龐大吧?」王福俊向他說明,是來自各地善心人捐獻,「任何人都可以捐款,只要有真誠的心。」

這句話深深嵌入林春米的心。在接送女兒來回就醫時,看到院中病患的種種苦痛。「我們發現原來有很多人比我的女兒病情更嚴重。」於是林春米向王福俊認養竹筒,將每天做生意所得抽出一些投入。

流動攤販的生意不容易做,他曾經一天只賣出幾塊燒賣,仍堅持投竹筒。三個月後捐出第一個竹筒時,林春米覺得自己應該進一步幫慈濟募款。他將構想與福俊師兄商量,獲得連聲贊同:「這樣很好,可以募更多人的愛心一起行善!」

從此,顧客都可看到春米車後木架上綁著竹筒,穿梭大街小巷叫賣。「我不會感到難為情,因為這是為了幫助別人。」林春米說:「雖然善款不多,但我會持續做下去!」
(撰文、攝影/Hadi Pranoto    翻譯/洪瑜穗)


印尼
老病無依家鄉如異鄉
志工膚慰開啟愛心門

年邁的婦人坐在屋前,雙眼無神望向前方;當看到慈濟人身影遠遠到來,她揮動雙手,蒼老的臉龐出現笑容。

「阿嬤,阿嬤!」志工們高喊,走到跟前溫柔親吻著她的手背。阿嬤哽咽了:「我不是難過,是感動!」她以華語夾雜著閩南語訴說心情,深長的嗚咽讓人不捨。

六十一歲的陳阿嬤曾在台灣生活十年,之後和先生回印尼創業。半年前阿嬤中風癱瘓,先生阿雄事業失敗,罹患憂鬱症,生活陷入困頓。

阿雄從小生長在台灣,無法以印尼語與當地人溝通;而阿嬤與前夫生的三個孩子也沒有聯繫。失去親友的幫助與支持,阿雄的精神狀況愈來愈惡化。

印尼慈濟人得到訊息,前來關懷。「第一次訪視時,屋裏一片漆黑、充滿惡臭。阿雄留著長髮、長鬚,自言自語;阿嬤躺在地上,到處都是排泄物……」志工瑪玲達回憶首次來訪視時所見。

瑪玲達與徐啟旋每週帶著阿嬤去北雅加達就醫,阿雄也在西雅加達一處療養院接受治療。如今阿嬤身體雖然虛弱,卻已能扶杖行走,阿雄的病情也逐漸穩定。

「我的孩子在巴淡島和香港,都不曾來看過我,你們真好……」阿嬤看到雙手殘缺的歐卡師姊,心疼得哭了,她像在安慰自己的孩子般,握著歐卡的手輕撫著,兩人像母女般相互安慰。

阿嬤發心要回報慈濟。志工告訴她:「您有這分心意很好,只要把身體照顧好,未來一定有機會付出!」
(撰文、攝影/Juniwati Huang  翻譯/洪瑜穗)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