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交流道
教學相長,重新發現自己
一九九七年我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因緣際會下進入慈濟人文學校。雖然這是一所週末的中文學校、每週上課三小時,但是我感受到教職員及志工的用心,不只是教導中文,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們懂得感恩,體驗自我生命價值,學中文更學人文。
當年這在社區裏可是盛事一樁,尤其是提倡品德教育,教導孩子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教育理念,深獲家長支持。身為老師的我更是戰戰兢兢,深怕辜負學校及家長的美意。
當時我和很多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靜思語」,雖然過去也接受過許多道德教育,但是「靜思語」這種貼切又警醒的好話,常常讓我在教學生時也一邊自我反省,例如:「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字句淺顯,卻是修身養性的大道理。很多老師分享在慈濟教書,不但能發揮人生功能,同時也精進了自己的品德。
常言:「施比受更有福。」十二年來,我從一位老師到如今承擔校長,這些年來看到一群平凡人始終如一奉獻慈悲心且付出無所求;我已經不知道自己是施多過受,還是受多過施?不過這些早已不重要了,因為這是我最充實、最有意義的一段美好時光——在這裏,我的生命發光發熱;在這裏,我重新發現自己;法喜已盈滿心中。
加拿大 鄧如柏
付出是事相,感恩是真理
加護病房門口,一位新住民步履蹣跚、眼眶泛紅,滿臉憂傷走出來;護士小姐怕她撐不住,趕緊呼喚我們志工去關懷。
她的先生是口腔癌末期患者,每到會客時間婆媳倆便前來探視,然而結束後兩人總會起爭執。譬如年輕太太說,先生生病她的心最痛;婆婆就說,我跟兒子相處比較久,我的心最痛。其實對兩個女人而言,都是心如刀割啊!
母親從兒子發病之初,深怕兒子身體負荷不了粗重的工作,出錢讓他開了一間店,沒想到病情日漸惡化;雖然康復機會渺茫,母親仍堅持使用自費藥物幫兒子治療,只期待奇蹟出現……我看到了「求不得苦」。
太太抱怨先生娶她時,只有一枚金戒指,並懷疑婆婆在背後說她壞話。我告訴她婆婆什麼也沒說,千萬不要「疑心生暗鬼」。我勸慰她:「你長得跟婆婆很像,硬脾氣也跟婆婆很像,兩個石頭硬碰硬,結果一定兩敗俱傷。」
她說:「先生到越南娶我時,第一眼看到我就說像他母親年輕時的模樣。」
我說:「地球這麼大,有緣才會相遇。你要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不要疑神疑鬼。現在是磨合期,等到有一天兩個石頭的銳角被磨圓了,你會是婆婆疼入心肝的好媳婦!」她問:「有可能嗎?」我告訴她:「只要你願意改,一定有可能!」
幾十天來一直在加護病房來回奔波的疲憊臉龐,終於綻放笑容。目送她離去的瘦弱背影,我在心底默默為她祈禱——往後的日子能因包容善解而順遂。
台中 黃麗勳
服務中體會幸福滋味
十一月七日是我第一次參與溫哥華素里慈濟人到遊民之家冬令發放。當天天空飄著細雨、溫度攝氏零到兩度,到了現場,看到街友們為了溫飽一餐,從傍晚五點就開始在外面排隊登記,冷風中單薄的身影,讓人不捨。
由於室內場地不大,每次只能容納四十四位街友進來用餐,為了讓更多人也能享用溫熱晚餐,每一梯次用餐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吃過晚餐,還能領取志工準備的防風外套及生活包。
我負責在茶水區分發熱飲,當每位街友走進來時都會先走過來取用。我注意到幾乎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傷痕或是潰爛的傷口,不然就是冷到皮膚都裂開了;再低頭看看自己的手,覺得自己實在很幸福——每天住在溫暖的家,冷的時候可以開暖氣,肚子餓時打開冰箱就有東西吃。而街友們為了吃一頓晚餐和睡在一張床上,便要在外面排隊、登記,有時候排不到或是太晚來,只能再找別的地方休息。
服務中有兩位街友讓我印象深刻。第一位說他又冷又渴,於是跟我要了四杯熱飲,一杯接著一杯全部喝下肚;另外一位則是把三杯熱飲裝進自備的寶特瓶內,說要留著等到在外面冷的時候可以喝。一杯熱巧克力飲料對我來說垂手可得,但對他們來說,卻是很難得才能喝到的,所以格外珍惜。
短短兩個小時服務,改變了我對街友的認知。其實他們一點都不可怕,也很有禮貌,用完餐主動把盤子、杯子拿到垃圾桶,有些人還會隨手擦桌子。從中我也體會到,做個手心向下的人,比做手心向上的人來得幸福。
人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感恩爸爸媽媽提供我衣食無虞的生活環境;也期許自己做到師公說的:「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加拿大 江宛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