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16期
2009-11-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曾老師的真心話
  上布施
  出版書訊《生命的奇遇》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16期
  五日 緩和極端

 

◆10‧5《農八月‧十七》

【靜思小語】人心極端,氣候就極端;人心平和,氣候即緩和。

伏習氣,顯佛性

芭瑪颱風外圍環流讓台灣東北部降下豪雨,上人鎮夜擔憂雨勢釀災,尤其掛心受莫拉克重創的南部山區是否安然無恙?所幸從新聞中得知危險地區居民在風雨到來前,已先行遷避至安全處。

「人心極端,氣候就極端;人的脾氣不調,天候就不調。」早會時上人開示,在氣候變異、災難頻生之時,當提高警覺,「調和自我剛強、頑劣的習性,才能自救自度,進而救人度人。」

大地崩毀,災害迫及生存,雖是眾生自造孽、自受果報;然上人言,若能調伏心性,誠心懺悔、反省,尚有與天地共存的機會。

「人不可與天作對,亦不可與人作對。順天理,就有生路;假如逆天理,將自取滅亡。」上人勉眾調伏自我剛強的習氣,且要以行動表達懺悔,依教奉行,去除無明;如此深藏的佛性方能顯露。

「透過付出,改善自己、調伏習氣;人與人之間,以善相伴、以長情大愛共行菩薩道。人人心平氣和,極端的氣候才能趨於緩和。」

啟自性,覺之道

上人對精舍幾位出家眾開示,時日不斷流轉,道業不進則退;除了自身精進,也要廣開接引之門引導後進,才能使法脈綿延。

「既然下決心走修行路,認定了方向,就要精進前行。要時時反省,自我問心∣∣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前來?要往何方而去?提起自性三寶自度,也要幫助他人找回清淨自性;自度度人才是精進。」

日日憂民、憂國、憂天下的上人,懇盼大家為師父分憂,莫因懈怠遲滯,反增師父憂慮。

靜思道場需要生力軍,才能如湧泉般,活水不斷。上人勉眾要做活水,不斷湧出清泉,法脈才會清淨。

「出家修行必須扛起傳法的責任,『學而時習之』。『學』就要『覺』,『大學之道』即是『大覺之道』;冀求覺悟,就要從學習開始,『止於至善』,學得至高無上的善法。」

《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上人引以教導,人人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敞開心門;對於發心修行者,應以誠意接引,正其心念,使之歸於法脈宗門。

「法脈就如血脈,一定要通暢,宗門才能健全。靜思是立於社會的叢林,不是閉門自修的叢林,故要開啟慈濟宗門,進入人群、淨化人心。」上人教勉,真正攝受法脈,思想觀念必能通達;莫因執著而作繭自縛,讓善行無法推動、宗門無法開展。

「與人相處,不能停滯在我執、我見。若是執著自我,就是心靈還囤積著垃圾,不只障礙自性,讓心門無法敞開,也會障礙行善。唯有敞開心門,才能發揮無私大愛,合眾力膚慰天下苦難。」

只憑一人的力量無法成就諸事,必須合千千萬萬人的千千萬萬雙手,才能救度天下蒼生。上人強調,無論是師兄弟之間,或是對在家居士,都要以「感恩、尊重、愛」相待。

「即使是熟識者、近在身邊的法親,也要尊重以待,不可仗恃親近而說話隨便,不經意刺傷人。對人尊重並非矮化自己,無論對方有何等習氣,我們要常自省言行是否符合待人之道。」

上人再囑,要常反省是否發心如初?勇猛精進的態度是否不變?能否開闊心胸包容、疼惜天下眾生?

人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上人教示,莫不看人優點而只注意其缺點。「可以用愛與之貼心,在善意的關懷下,引導他人改正習氣。」

紅塵中,心清淨

身處滾滾紅塵卻不受外境染著,身心清淨,且能從各種人間事相中學習、成長慧命,是上人對「清修士」的期許。與多位清修士談話,上人請大家細思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本質,堅定修行心志。

「清修士就是修行者,雖然身處滾滾紅塵,也要有蓮花的本質。心與理會合,如花開蓮成、花果並現;心念與道理若是兩相違背,就沈淪於滾滾紅塵,如同蓮花凋謝,花瓣落於污泥而腐壞。期待大家要及時把握因緣,修得『花開果成』,開花與結果一氣呵成,出污泥而能清淨無染。」

上人進一步說明,身處群眾中不受污染,身心皆清淨,關鍵在於「心」。正確的修行心態,能視生活中接觸的芸芸眾生都是學習的對象。

「世間沒有百分之百無缺點的完人,即使接觸到的人只有百分之三的優點,或許正是我們缺少的優點,就是應該學習的對象。」

上人教眾經常反觀自省,若對某人所說的話覺得不順耳,要趕緊警覺:心是否受這句話刺傷?若真有心修行,不僅不受言語刺傷,還要起感恩心,感恩他人示現不好的聲色教育自己。

「抱著自我警惕和虛心學習的心,面對所有人、事、物,則一切都是善知識、增上緣。」

清修士遍布台灣各地,平日專注於志業體工作或是志工活動,每月回到精舍精進,與常住同作息。上人叮嚀,雖說人群中好修行,也要謹記靜思法脈、照顧好自我道心。

「帶人要帶心,若心有執念,把心門關得緊緊的,就難以展現親和力與行動力,而讓人願意跟隨。領眾者須有『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對人人恭敬、謙卑,以身作則,才能服眾。」

心中有愛、有慈悲,也要運用智慧,找到最適切的方法,才能在人群中帶動、為人紓解心結。上人期勉清修士在群眾中,要用心「做功課」;回到精舍則要捨除眾多俗情攀緣,專心致志投入修行生活。

「只在白紙黑字上鑽研道理,或是流於口頭理論,都無法發揮作用。修行這條路要踏實去走,唯有捨除習性,身心清淨而專心實作,才能帶動大眾。」上人勉清修士要堪得起磨練,「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多吸收、多傳承,多投入、多帶動。

「稍有不如意,就渴求別人來膚慰自己,這樣的心態,修行難以有成。真正的修行者,是放得下情執與愛欲的大丈夫;心正意誠,提起清淨無私的大愛,先天下之憂而憂、以天下之苦為苦,以行動膚慰眾生離苦得樂。」

避居山林,雖然去除了人事牽絆,此生卻也徒然空過。上人勉勵:「要把握人生尚能呼吸、尚有能力付出之時,認真修行——『認』同自己的發心、『真』真實實地在這條道路上,踏實前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