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日 「應該」做,「盡心」做
◆10‧26《農九月‧初九》
【靜思小語】付出,並非為「歡喜」才做;是「應該」做,所以「盡心」做。
成就最美人間
與台中四合一幹部座談,上人以「盡心做」之慈濟典範勉勵大家,志業是「應該做」而非隨興地「歡喜做」。
「若是『歡喜』才做,容易在受到挫折時起退轉心。唯有體認到這是『應該』要扛負的使命與責任,盡自己的本分而做,無論遭遇任何逆境都能用心克服。無所求、無煩惱,就能獲得滿心法喜。」
人生無常,即使一帆風順、意氣風發,只要一口氣上不來,生命就此終止。上人勉眾把握尚能呼吸、自由動作之時,行於菩提大直道,提升生命價值。
「若一生只為小家庭而勞碌,人生道路太過狹窄。既然踏上菩薩道,就要把握機緣拓寬生命,將關懷一個家庭的小愛,擴大到關懷天下人。人人都能如此付出,就能成就最美的人間。」
開出智慧蓮花
凡夫耽於逸樂,為滿足一時享受與自身利益而恣意妄為,導致天災異變。科學家已提出警告,地球暖化、氣候極端,大災難會愈益頻繁。
「天有天氣、地有地氣、人有脾氣,此『三氣』不調,就無法平安。要防止外在環境愈益惡化,唯有人人克勤、克儉、克難,克服心靈的災難。」
上人指出,心靈災難較自然災害更為嚴重。「切莫放任無明不斷累積、日日煩惱無盡;要時時引法水滌心,淨除無明、煩惱。」
國際間災難頻起,上人表示,人間菩薩招生已無法「慢慢來」,慈濟人要不斷呼籲,引導人人關心、用心投入,淨化自心且共同保護大地。「多一分善心,就能少一分破壞;會合人人的善心善念,才能減緩氣候災難。」
在生活中減少碳足跡,簡單行動有大意義。上人強調:「莫以為所做有限,凡事由『我』做起,才能帶動大眾同行。」
人人都含藏清淨的本性,上人勉眾以柔和聲色與人互動。「人與人之間,有『禮』才有『理』。聲色調和、互動和氣,讓人見形聞聲而起歡喜心,感受到和氣與溫馨,自能樂於接觸慈濟。」
慈濟志業「四大八印」中,環保、社區志工揮汗投入的身行,也能感動許多人加入。上人指出:「只要撥除煩惱,因緣成就,慧命自能不斷成長,開出清淨無染的智慧之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