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7期
2012-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志為護理
  上布施
  助人線上
  人生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大地園丁‧臺南
  大懺悔
  同個屋簷下
  寰宇慈濟
  生命的禮物
  蔬國人物誌‧馬來西亞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7期
  看得見的希望

◎撰文‧張錦雲  相片提供‧史淑芬

捐髓過程中,
每一個環節的付出,都充滿著飽滿的愛;
每一個人的努力,都是為了延續另一個生命。
因為,這是看得見的希望!


 

 

仕德是我的大兒子,個性獨立,從小就很有愛心,無論捐血、以零用金認養國外兒童,都出於他的自發心。

 

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屏東火車站前舉辦捐髓驗血活動,當時他就讀海軍技術學校,與同學搭火車返回屏東,他不是因為看到媽媽在場,或經由師姑、師伯的「勸髓」,而是出於一念單純良善之心,主動加入捐髓驗血。

仕德就讀小學四年級時,慈濟屏東分會第一期兒童精進班正在招生,我為他和弟弟報名參加,這一待就到小學畢業。

經過幾年靜思語教學的薰陶,良善種子已在他的心田裏萌芽。當時我經常回花蓮參加慈濟活動,還在念小學的仕德總是領著弟弟,監督他刷牙、洗臉、上學,打點一切,讓我十分安心。

仕德的功課不是頂好,國中畢業後自己選擇報考軍校。記得新生訓練第一天,我陪他到高雄左營的學校報到,在那個「惜髮如金」的年紀,他被理髮師剃了個大光頭,只見他頹然地坐在理髮椅上,一臉無奈又失落。

道了再見,緩步走出校門,悄然回頭,瞥見他孤零零的身影倚靠在球場欄杆上,偌大校園裏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到底是「天下父母心」,至今想來仍心酸不已。

然而仕德的適應力很強,雖然就讀軍校期間吃了不少苦,但他終究從青澀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能夠吃苦耐勞、帥氣健康的孩子。畢業後,未滿二十歲就被派到美國接艦,一去就是一年半。年輕的他,不斷強迫自己去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事,也在磨練中成長自己。

他用一段話形容自己:「從小父母親教育我獨立自主,也要行善行孝;長大後,軍中加深我的倫理觀念、加強我的抗壓性。」

讓父母欣慰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時空,他那顆在慈濟孕育的良善心念,永遠都在。


救人心願,子承母志

時光荏然,就在仕德參與驗血活動的八年後,他配對成功了!但因為搬家之故,當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的師兄、師姊經由資料庫上的聯絡方式欲進行聯繫時,才發現音訊全無,於是他們開始經由各種管道找人。

某天晚上,我接到好友邱老師來電,告知仕德骨髓配對成功,「一位慈濟志工要你的電話號碼,我可以給他嗎?」

原來,邱老師的學生恰好就是現任屋主。我與關懷小組的錦和師兄聯絡上,表示由於仕德工作特殊,要找到他並不容易,但若仕德知道配對成功時,一定十分樂意成就這件意義非凡的事。

仕德記錄下當時的心情感受:「很高興也覺得很難得,當下只想到我一定要努力去配合這次捐贈,藉此機會去幫助一個在生死關頭的人。」

當時有人問他:「父母對你參與捐髓活動的反應如何?」仕德笑容滿面回答:「他們比中了大獎還要高興!」

可不是嗎!記得當年證嚴上人開始呼籲建立「華人骨髓資料庫」時,我們都是第一批走上街頭「勸髓」的弟子;那時候,我們只有一個想法:「若今天是我們的親人在尋求配對,一定也希望有人可以挽起衣袖施救啊!」

這種將心比心的想法,讓很多師兄、師姊成為早期骨髓資料庫的成員。十多年悠然而逝,原本感到自己的年歲漸大,救人機會也愈來愈渺茫,萬萬沒想到,那愛的接力生生不息,一代接一代傳承了下來——我當年的希望在仕德身上實現了。我告訴仕德:「要抱持感恩心,因為是對方用生命來成就你救人的心願。」

在二次血樣比對完成後,骨捐關懷小組便安排仕德到大林慈濟醫院進行健康檢查。仕德描寫當時的心境:「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我期許自己要比以往更注重健康,順利完成捐贈。」

仕德健康檢查當天我並未出席,而是由一路看著他長大的師姑、師伯們陪同。他們待他猶如自己的孩子般疼愛,而健康檢查的結果也如預期般順利,醫師們讚賞仕德是個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


〔圖說〕國中畢業即投入軍旅的仕德(左三),在艱苦的環境與嚴格訓練中,淬鍊成長能量;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在慈濟孕育的良善心念,永遠都存在。捐髓前夕,他與師姑師伯與軍隊長官,在服務的艦艇上留下煥發英姿。

 

 

法親關懷,細心體貼

仕德服役軍艦艦慶當天,屏東慈濟骨捐關懷小組幹事史淑芬師姊,邀請當地慈濟人一起前往拜訪艦長,希望讓部隊長官了解整個捐贈過程,以便安排仕德的假期。

那天,仕德的輔導長、隊長和艦長都十分熱誠接待,艦長更告訴大家:「請放心,屆時一定全力配合。」

淑芬師姊邀請我一起去拜訪剛完成骨髓幹細胞捐贈的林老師,感恩林老師的善舉;又去拜訪受髓者的父母,希望讓兒子即將捐髓的我安心。

訪問受髓者父母時,雖然孩子從生病到接受骨髓捐贈已歷經六年,但談起那段錐心之痛,他們仍歷歷在目。我跟仕德分享心情,和受髓者所受的苦相比,我們是多麼有福分!

淑芬師姊告訴我,每月尋求配對的病患約有三百多人,但是能幸運配對成功的比例卻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數的病患往往在等待中便失去了生命。曾有一位年邁的阿公,看到醫師手中那一袋可以解救孫女性命的骨髓幹細胞,感恩的跪了下去。那「也許除了你之外,再也沒有人可以救他一命」的情景,誰忍心拒絕?

「曾有兩位尋求配對的病患,在一個月內相繼往生。當時我既震驚又難以接受,不斷想著:『是我們努力不夠嗎?』然而,還有更多人在等待萬分之一的希望,我只能『前腳走,後腳放』,不能將時間沈浸在憂傷的情緒中。」說到此,淑芬師姊臉上依然有揮之不去的遺憾與落寞。


祝福細胞,充滿能量

再一次抽血檢查無異後,仕德便開始施打骨髓生長激素。施打第一劑後,淑芬師姊來電告知一切順利,要我們放心;之後,連續施打第二、三、四劑,讓仕德的身體有些不舒服——背部痠痛、頭痛。醫師說這都是正常反應。

打完最後一劑生長激素,便準備要到花蓮慈濟醫院進行捐髓,淑芬師姊希望我能見證仕德生命中重要的一刻。

一行人於早上九點多從屏東出發,抵達花蓮慈濟醫院報到,約是下午兩點二十分,開始準備收集造血幹細胞。

醫師告訴仕德,週邊血幹細胞捐贈為「血液分離機」原理,分離血液的收集量以十八公升為限,僅收集造血幹細胞,並無血球損失;收集過程約耗時六至八個小時,全程採半坐姿,在雙手手臂上各置入一注射針頭;這段期間所有醫護人員、志工皆全程相伴。

〔圖說〕仕德由媽媽張錦雲陪同,在花蓮慈濟醫院完成捐髓心願;看著一點一滴寶貴的造血幹細胞,沿著管線緩緩流進收集袋,母子倆感動萬分。

 

 

當那一點一滴的造血幹細胞,慢慢沿著管線滴進收集袋時,大家都十分感動,因為這是生命的泉源啊!

一位從澳洲返臺、已進行二次血樣比對的陳小姐更激動說道:「這是看得見的希望!真希望我也有機會躺在這裏。」

期間,不斷有人進來鼓舞、打氣,有位師姊表示:「被祝福的幹細胞會充滿能量,大家一定要努力祈禱,希望它能發揮救人的功能。」

是啊,每一個人的努力,都是為了延續另一個生命,捐髓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充滿著飽滿的愛。

晚間九點半,收集足量的幹細胞後,管線終於可以拿掉;十點半,待檢測出細胞指數符合標準,埋在手上的針管也拔除了。完成這項神聖使命,每個人心中都有說不出的喜悅及感動。

事後,我問仕德:「捐髓過程,你會害怕嗎?」仕德不加思索的說:「媽媽,從一開始到完成,我都沒有感到害怕,也沒有絲毫疑問,一心只想要努力完成這件事。」

這場「搶救生命」的行動中,仕德是被看見、被感恩的人;其實包括醫療團隊、骨捐關懷小組,甚至仕德的工作單位、職務代理人……這群默默成就善舉的人員,才是最值得被感恩的。

人生的苦難,別人無法替代,但「愛」的力量卻可以幫助人們度過難關。

就像仕德,捐髓過程中雖然躺在椅子上無法下床,卻有師姊貼心地為他送上食物、以溫暖笑容說出一句句鼓勵、讚美的話語,轉移身心辛苦;同一時間,希望在另一個空間、正受病苦折磨的受髓者也能知道,世上有一大群人為了延續他的生命,正在努力著,其實他並不孤單!

仕德寫下一段話送給受髓者:「對您而言,這是一個獲得重生的機會;對我而言,這同樣也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雖然我們互不相識,但老天給了這樣的安排,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將這分愛繼續發揚光大。祝福您,加油!」

苦難會過去,愛會發酵,相信那分由愛擴展出去的漣漪,會讓更多血液疾病患者找到重生的機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