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造福 平安有福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二年六月八日至十九日
生活能平安,要感恩許多無名英雄默默付出。
人人感恩造福,天下就能平安有福。
六月中旬,在距離菲律賓兩千七百多公里海面上的輕度颱風「谷超」,外圍環流為菲律賓南部帶來豪雨,引發大水災,死亡或失蹤一百多人,還有一萬六千多人無家可歸。只是一個外圍環流的效應,就造成了那麼大的災難;同一時間在臺灣,特大豪雨也為許多地方帶來淹水、山區土石流等災情。
常聽到「壯如山」這個形容詞,山,真的很壯嗎?看,連續豪大雨之後,整個山體滑落、路也斷了;儘管無路可走,人還是要冒著危險搬運糧食、用品上山,因為還有人困在山中。
每次災後,大家關心的是道路什麼時候能「搶通」。但仔細想想,整片山體都滑動坍塌,開著重機械在上面工作,要冒多大危險、付出多少人力,才能清出一條平坦的道路啊!即使雨過天晴、路能搶通,回家的路平安,但是家是不是平安呢?實在讓人擔心。
重享受、頻開發,啟禍端;
守本分,勤付出,得平安。
風雨來時,很多人忙著避難,社會上卻有許多無名英雄,默默地為大眾的安全在付出——道路養護人要冒著大風雨去巡視道路有沒有崩塌、有沒有落石,萬一有個閃失,性命就難保了;災後經常斷電,為了恢復電力,可知有多少人必須攀山越嶺,爬到高塔上接通電路?不只辛苦也很危險。
所以,能走在平坦的路上要時時感恩,因為寸寸道路都是許多人的血汗、體力開出來的;還要珍惜每一分電力,千萬不要一停電就大聲埋怨——埋怨冰箱裏沒有冰涼的果汁可以喝,埋怨讓自己損失多少金錢……
生活能平平安安,要時時感恩;除了感恩心,還要多用心,戒慎虔誠祈禱風調雨順、天下平安。只要社會上多數人都有這一念戒慎虔誠心、多發好願——有願就有力,有好心就有福氣,有福氣就能破災難,相信一切都能調和、平安。
人人要愛惜大地,不要一直講求享受,泡溫泉、遊覽……使業者無度地開挖山林、擴大道路。可知一次的享受要付出多少代價——要輾壞多少山地?耗費多少能源?破壞多少生態?不要認為「不差我一個」,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不會造成什麼破壞。事實上任何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整個大地跟氣候造成影響;要時時自我警惕,生活中自律、自我檢點,好好地知福、感恩。
守好自我本分,在他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送暖,付出之後相互感恩,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平安」——能天天平安過日子,就是福:天下人共同造福,才能讓人人平安有福。
求加持、求保佑,非佛法;
如是聽、如是行,真佛法。
慈濟成立至今已邁入第四十七年,菩薩隊伍浩蕩長;既投入慈濟宗門,我期待人人心中有法,以佛心為己心——
佛法不一定是在寺廟裏得,也不是只有法師說的法才是佛法;只顧著到寺廟裏唸經、誦懺、做法會,求佛陀加持、求菩薩保佑,這不是佛法。其實佛陀不要人拜,只要人尊重——能接受佛陀教法,就是尊重佛陀所說法。佛陀如是說,我如是聽、如是行,就是真佛法。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慈悲、智慧與覺性,這是與生俱來的清淨本性;然而一念無明,貪、瞋、癡不斷衍生,以致愈來愈悖離清淨本性,成為迷茫的凡夫,與人爭奪、計較,埋下一粒粒惡因,累生累世橫結惡緣,再複製成為惡果,以致生生世世苦不堪。
沒有人知道生命有多長,但生命再長總有限,慧命卻是無窮無盡。若能接受佛法,轉動無明,走入菩薩世界,付出無所求且守好戒律,人生就不會迷糊,要回歸如來本性就不難。
佛法說「大圓鏡智」,人人與生俱來覺悟的本性,就像一面清明純淨的大圓鏡。如果平常有下工夫勤擦拭,這面大圓鏡就可清楚映照外面的景象,擦得愈乾淨照得愈明朗;反之,懶惰不擦它,那鏡子照出來的景象就會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還有人故意在鏡面塗上顏色,不只照不到外物,且被蒙上一層顏色;就如凡夫將貪、瞋、癡、慢、疑等無明不斷塗抹在這面鏡子上,所以犯錯造惡,生生世世輪迴六道,不由自主。
清淨善念不需向外尋覓,唯有向內修心,才能照見內心風景。如果空有辯口利詞,告訴別人要如何消除煩惱、降伏瞋恚,自己卻做不到,動不動就是瞋容怒目,這是知識而不是智慧,自己並未受用。
有智慧,才不會造業;但光知道道理,沒有力行,如何能「消三障諸煩惱」?期待人人接受佛法教化,調整身心、端正人生,為眾生作典範;自淨淨他,「普願業障悉消除」,才能走入覺悟的菩提大道。
心知足,身儉約,度貧海;
發大願,利眾生,最大富。
無窮無盡的來生,是不是永遠能保持人身?很難說;即使生在人道,是富是貧?是健康還是殘缺?一切都要看各人所造的業。
得人身不容易,有緣生在人間,且有餘力幫助別人,實在有福。慈濟人無論過去的人生如何,累生累世一定都曾結過好緣,這一生中因緣會合,所以聽到慈濟能起歡喜心,志同道合、彼此勉勵,同心一志走在菩薩道上,共同為普天下眾生付出。
臺北慈濟委員嚴黃靜貽,早年為了要當觀世音菩薩的義女而吃素,多年勤跑道場參加法會,但她的內心很納悶:「修行難道只是拜拜、念經嗎?」
認識慈濟時,她聽到師父說:「拜佛的功德在於淨化心靈。人生莫為利益而忙碌,也不要為生死而煩惱,要心念蒼生,走入貧苦處救濟苦難人。」她心生感動,開始為慈濟募款,並與先生嚴一輝居士一起發願捐榮董。
為了節省開支、圓滿心願,嚴黃靜貽在黃昏市場撿拾菜葉、惜福解決三餐;嚴居士也兼差多份工作。夫妻倆在一九九三年發願,僅僅一年半就圓滿兩個榮董,之後又發願這輩子要捐出千萬善款,在二○○七年已經達成。
這對夫妻志同道合,不追求物欲,清貧度日,克勤克儉生活,將點點滴滴匯入功德海、利益眾生,真是名副其實的菩薩伴侶,心靈多麼富裕!
反觀社會上有些人富有錢財,心靈卻很苦——事業愈大,責任愈重,煩惱就愈多;患得患失、有一缺九,不如生活簡單安穩,「八分飽,兩分助人好」。
生活品質不是擁有得多,而是要有「愛」;人人互愛、護持,就能提升人生的「幸福感」,讓心靈豐盈富足。
昨日因,今日果,難自主;
遠離惡,親近善,護身心。
一位七十多歲的印尼華僑,出生在富裕家庭,年輕時來臺灣留學,擁有很好的學歷,畢業後到香港發展,事業有成,也結婚生子,卻因一時迷失造成夫妻離異。
離婚後,他隻身回到臺灣,生活落魄且疾病纏身;慈濟人前往關懷,陪伴他接受治療、輔導他的心靈,且安排他住進安養院。經過多年相處,志工問他:「這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說,最期待能看到他的三個孩子。
當年他離開家庭時,最大的孩子僅五、六歲,最小的才兩歲多;三十七年過去了,彼此音訊全無,尋親談何容易?
但透過各種管道尋找,他終於和孩子取得聯繫;六月十八日,在即將啟程到香港與孩子見面前,他專程前來感恩慈濟人的關懷。但願他們父子相見後,能重拾親情、闔家團圓。
世人多懵懂,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才會在迷茫中造業,這也是眾生苦難的根源。
凡夫身處滾滾紅塵,心念易受環境影響而起伏,煩惱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昨天的事、前天的事、大前天的事……習氣不斷累積,煩惱愈來愈多;光是這一生所累積的都難以盡除,何況累生累世?
佛陀教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諸惡莫做」,自然能避開造惡因、結惡緣的果報;「眾善奉行」,遠離迷途人生,而能從覺悟中付出造福。
期待人人了知「因、緣、果、報」之理,以正法護心念、解除迷茫之苦,才不會沈淪無明煩惱河中,求出無門。
行菩薩道,不一定要到寺廟拜求,人間就是最好的道場。期待人人見苦知福、惜福造福,不只自己幫助別人,還要帶動人人付出——一個人只有一雙手,五百個人就有一千隻手,千手萬萬手同心協力,就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能發揮聞聲救苦、及時解難的良能。
●
佛陀曾經問弟子:供養已經修成四果阿羅漢的人,和去幫助一個乞丐,到底哪一個功德大?有弟子說:「供養有修行的人,功德很大,何況是已經修成四果羅漢,應該比幫助乞丐的功德大吧?」
佛陀教導,若認為供養有修行的人,對方會為自己加持,這就是分別心,也是貪功德;有求回報的心,功德就有限。反之,幫助一個窮困、飢餓中的人,絕對不是希望他能回饋什麼,只是因為起憐憫心,也就是大慈悲心,因為愛而付出;既無所求,所以功德無量。
慈濟人也是如此,無論是否有功德,付出無所求、不執著。看到他人受苦難,合心協力幫助他度過難關,對方平安了,自己的心就輕安了,不會想要得到什麼;這就是無所求的付出、無私的大愛。心淨如琉璃、無所求,即是「立體琉璃同心圓」。
佛陀能覺悟,是因為他的心如琉璃。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不只淨如琉璃,還要立體——把大家點滴的愛會合起來,進而努力播撒清淨的菩提種子,讓人人都成為「覺有情」,以這片淨如琉璃的大愛,為天下苦難人付出;當整個地球成為菩提林,人間就是淨土。請大家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