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傳善法去惡緣
一年一度的大學指考又將來臨,儘管因少子化及大學數目增加,接受高等教育已非難事,考生們仍為考上理想校系奮力衝刺。然而在升學考試之外,我們更要關心學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培養良善品行與正確知見。
今年上半年,臺灣發生不少令人憂心的社會事件,如高中生對街友潑灑穢物,國中生被幫派引誘吸毒後,被迫從事販毒或性交易;而社會人士酒醉駕車致死案件頻傳,導致多個家庭破碎。顯示我們的社會固然是好人占多數,但仍有人在惡緣惡友的牽引下,觀念行為逐漸脫序。
與其在憾事發生後,後悔莫及再去亡羊補牢,不如廣傳善法善緣,方能防患於未然。
菲律賓慈濟志工在馬利僅那市,即有將惡劣環境轉為美善家園的實例。當地貧民區長久以來存在諸多社會問題,不少人沈迷於菸酒、賭博乃至吸毒,不僅導致家庭失和,居住環境也混亂不堪。二○○九年遭受凱莎娜颱風襲擊後,慈濟志工到當地實施「以工代賑」,帶動居民清理家園,情況開始有了轉機。
許多在親友鄰居眼中原本無可救藥之人,在慈濟人陪伴帶領下,接受志工培訓、革除過去習氣、投入環保工作,也開始傳播助人心念,幫助窮苦鄉親,以清新的形象重新出發,社區氣氛也祥和許多。
他們的改變證明了《靜思語》所言:「地上種了菜,就不會長草;心中種了善,就不易生惡。」也證明了「善知識」的接引何其重要,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在臺灣,慈誠隊員吳政哲小學時聽「渡」、「悟」的錄音帶,對「慈濟世界」心生嚮往,國中時就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就讀慈濟大學附設高中期間,又因志工服務表現優異,獲頒第三屆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出社會後,除擔任世新、師大慈青社的指導志工,也在社區「法譬如水」讀書會中導讀。
青年菩薩的示現,證明若能從小循序漸進地親近「善知識」,就能成就利己利人的美善人生。大考過後的暑期,正是兒童、青少年當志工、陶冶品行的大好時機,廣布全臺的慈濟環保站和社區道場,都是可以把握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在此資訊紛雜的數位時代,人間菩薩的善法更須廣為傳播。若能讓善人善念積少成多,正知正見深植人心,代代相傳,世間便會有令人安住的新氣象。
|